蘇風雅意,美物輝光,在外灘12號這棟百年歷史老建筑中,“蘇藝天工——緙絲、玉器、團扇、金銀器名家精品展”展出作品七十余件。展覽在元宵繼續(xù)舉辦,將持續(xù)至3月底。
此次“蘇藝天工”主題展覽,收錄了玉雕名家瞿利軍、金銀細工名家賴邦榮、賴杭宇、團扇制作名家蔡念群的作品。前人心口相傳的傳統(tǒng)技藝,在當代依舊熠熠生輝。
蘇州緙絲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絲織藝術品典型代表,以素色生絲為經(jīng)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jīng)斷緯”獨特技法挖織而成,豐富的色彩源于一個“細”字,緙絲工藝繁復,得之不易,經(jīng)驗豐富的手藝人一天也只能織出幾寸緙絲,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說法。
緙絲名家羅關根的四件緙絲長卷作品,其中復刻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的作品綜合運用平緙、勾、結、戧等緙絲技法來表現(xiàn),線條處理,細膩流暢,以梭代筆,模擬出高古游絲的筆法,緊勁綿密。藝人通過五官來傳達人物神態(tài),尤其是眼睛、衣飾細節(jié)的織造,都通過劈絲技法完成。
《蓮塘乳鴨圖》是南宋朱克柔創(chuàng)作的緙絲作品,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羅關根復刻《蓮塘乳鴨圖》再現(xiàn)名家朱克柔出神入化的技法,畫面中紅荷白鷺,翠鳥青石,一雌一雄雙鴨游哉悠哉,可愛稚拙,畫面生動溫馨,物象栩栩如生。
玉雕名家瞿利軍作品中有一枚新疆和田籽玉雕手爐,閑逸清雅。圓身鼓腹,下生三足。爐身光素,爐腔勻胎掏膛,玲瓏纖薄,盡顯溫潤的玉質,有幽邃之風。爐蓋鏤空雕刻,紋飾清雅。最妙是爐蓋之上的鏤空活環(huán),與爐鈕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巧奪天工。從器形到雕工,無不流露出飄逸、空靈的蘇作玉雕特色,不加重工渲染而氣韻天成。
在外灘12號這棟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建筑中,傳統(tǒng)非遺手工藝通過細致的布展和陳設,與西式建筑的通透空間互相輝映,呈現(xiàn)出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當代交融的語境。主辦方期待,通過匠人之手傳遞美物詩意及其背后江南文化,感悟“詩書繼世長”的處事哲學,為非遺文化提供蓬勃生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