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培育適齡壯秧是水稻優(yōu)質高產的基礎,眼下,江蘇全省水稻陸續(xù)進入育秧期,各地正根據不同稻作方式推廣使用育秧新機具、新技術,提高秧苗質量和育秧效率,為秋糧豐產豐收打好基礎。
這兩天,在句容市邊城鎮(zhèn)大華村的一處育秧田里,一臺自走式育秧機正開足馬力來回穿梭。農戶們將稻種、秧盤、基質土放入育秧機內,隨著育秧機的前行,成品的秧盤便會自動鋪在秧田里,效率比往年人工育秧提高了三倍還不止。
句容市邊城綠農糧食種植土地股份專業(yè)合作社社長說:“省力省時還快,一體式育秧機育出來的秧苗平整,均勻,而且出苗率比較高,稻種經過泡種之后,殺菌,各方面都比較好。”
要想谷滿倉,首先培壯秧。進入五月,隨著氣溫升高,全省各地陸續(xù)啟動今年的水稻育秧工作,為了搶抓農時,機械化育秧成為很多農戶的優(yōu)先選擇。在宿遷泗洪石集鄉(xiāng)的一處家庭農場,2條自動化育秧生產線忙個不停。填土、澆水、撒種等工序有序銜接,擺秧的工人們只要在自己的責任田里稍作等候就能收到通過傳送帶運送過來的成品秧盤,十分便捷高效。
宿遷泗洪縣石集鄉(xiāng)農藝師傅明說:“這條育秧流水線,一天可育秧3畝左右, 可以滿足200畝左右大田栽插。”
在鹽城射陽,當地一家合作社還將育秧流水線從地頭搬進車間,采用"工廠化"集中育秧來克服天氣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按照新工藝,在完成秧盤的填種配土工序后,所有的秧盤都將進行集中暗化處理,放置在適宜稻種發(fā)芽的暗環(huán)境下進行"疊盤",這樣不僅保證了秧苗質量,而且出苗時間也由原來的1周縮短到3-5天;在后期秧池管理上,今年合作社還新近上馬了一套微噴灌水肥系統(tǒng)。
射陽縣為民機械化插秧專業(yè)合作社副理事長徐鵬說:“今年我們投入了100畝水肥化一體微噴系統(tǒng),實現了節(jié)水灌溉,大大地減少了用水量,這樣有利于秧苗的根基成長,為育供秧提供良好的基礎。”
近日,省農技推廣總站發(fā)布《2020年全省水稻育秧技術指導意見》,指導各地農業(yè)部門和種植戶根據不同稻作方式選用優(yōu)良品種,農技部門提醒,待稻種出苗后,要看苗補水,適時適量追施苗肥,并及時防治病蟲草害,為全省水稻優(yōu)質高產奠定基礎。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夏敬棟 供片臺/句容臺 泗洪臺 射陽臺 編輯/朱一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