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欠3萬元餐費16年未還)
華商報延安訊(記者 賀秋平) “食堂關門都16年了,但當初鄉(xiāng)政府吃飯掛賬的3萬元餐費還是沒給我,不知道催要到什么時候。”提起被洛川縣楊舒鄉(xiāng)政府(2015年改為楊舒便民服務中心)拖欠餐費一事,66歲的萬三鎖心力交瘁,“不知道有生之年還能不能要回來?”
>>村民反映
承包食堂謀生 欠款太多關門
2000年,洛川縣楊舒鄉(xiāng)界村村民萬三鎖在鄉(xiāng)上承包了萬年青食堂,主營炒菜、面食。“想著開個飯館能掙點錢,讓一家人的日子好過點,一開始生意還不錯。”12月17日,萬三鎖告訴華商報記者。
萬三鎖稱,在2000年至2002年營業(yè)的兩年時間里,楊舒鄉(xiāng)政府的一些接待和工作人員吃飯都在食堂,吃完飯后就統(tǒng)一記到賬上,一般很少現場支付。“這些掛賬的費用,主要以政府接待為主,包括一些煙酒錢。”
到了2002年,楊舒鄉(xiāng)政府在萬年青食堂的掛賬總額已有4萬多元。同年,因欠款太多無力再繼續(xù)經營,萬三鎖將承包的食堂退了回去。此后,他以要給兒子結婚需用錢為由要回1萬元,剩余的3萬余元一直沒有兌付。
“因為鄉(xiāng)政府財務人員每隔一段時間說要扎賬,會將掛賬的票據拿回去,再給我出示一張總的收款收據,上面有楊舒鄉(xiāng)政府財務專用章和時任鄉(xiāng)長屈春民的印章,制票人員為當時的會計馮林林。”萬三鎖向華商報記者出示了從2000年到2005年的4張票據,摘要上標明是暫欠餐費,總額為32959元。
萬三鎖回憶,之所以出現2005年的票據,是因為2005年通過熟人協(xié)調,鄉(xiāng)政府給還了2000元,所以將之前的票據作廢,更新成新的票據。“但是在屈春民離開楊舒鄉(xiāng)后,后來的幾任領導就一直找各種理由推脫,到現在3萬元餐費還拖欠著。”萬三鎖的兒子萬先生說,在2017年多次索要后,同年2月13日楊舒便民服務中心給了2000元后就再沒動靜了。
>>政府回應
財力緊張目前仍無法兌付
“16年過去了,目前還有30959元的餐費沒有兌付。”萬三鎖坦言,現在自己年齡大了,來回跑不方便,就將此事交給兒子處理。
“這些年,我父親為此事真的是跑斷了腿,想盡了各種辦法,但明明是白紙黑字蓋著紅印章的票據,政府也有記錄的底子,就是要不回錢。”萬先生說,催要欠款期間,自己也曾多次向信訪等有關部門反映,但多次找鄉(xiāng)政府都被以沒錢為由推脫。“希望此事能引起相關部門注意,爭取一次性解決,要不然這樣一拖再拖,什么時候是個頭?”萬先生說。
據了解,2015年,楊舒鄉(xiāng)改為楊舒便民服務中心,隸屬于洛川縣老廟鎮(zhèn)轄區(qū)。12月17日,楊舒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張曉鵬表示,拖欠萬年青食堂餐費一事時間已久,且不是自己任上的事情,不便作出評價。自己來之后也積極協(xié)調處理過,但由于楊舒便民服務中心財力一直緊張,導致目前仍無法兌付。張曉鵬表示,下一步,將根據中心財力的情況,逐年解決“拖欠餐費”一事。
>>評論
鄉(xiāng)政府成“官賴”賴掉了啥
一筆債務一拖就是16年,雖然欠債不還的鄉(xiāng)政府從沒有耍賴不認賬,但卻一直找各種理由推脫,反正總是沒錢。
是不是真沒錢,外人沒有查過賬當然不清楚,但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年,鄉(xiāng)政府因為接待等公務需要向村民經營的餐館、煙酒店、超市經常賒賬消費,由此產生數千元到數萬元欠賬并不鮮見。正是因為欠債長期不還,也逐漸從“老賴”隊伍中分化出來了一個新詞叫“官賴”。
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欠債長期不還而成為“官賴”,這肯定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官賴”一當十余年,更是讓人大跌眼鏡,不應該容忍,理當大力懲治。從近兩年公開報道中可以看到,因為欠債不還,江西奉新縣政府、河南確山縣政府等都曾因為拒不執(zhí)行法院判決而被納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按規(guī)定,縣政府的法定代表人即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將來乘坐飛機、高鐵,以及進行其他一些高消費活動,將依法受到限制。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正如有人說過,誠信是經濟社會得以健康運轉的核心價值之一,政府帶頭講信用,可給社會帶來良好的示范效應。反之,政府無信,社會也會加以效仿,當政府在社會治理中出臺政策措施時,就難以得到群眾的信任與支持。楊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