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合肥迎來一股青春浪潮,6月23日,2025年度合作高校研究生在肥社會實踐歡迎座談會在市政務中心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的68名博士研究生齊聚合肥,開啟為期6周的實踐征程。這是合肥開展該計劃四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屆,也是清華大學年度派出博士生最多的一次。
2025年度合作高校研究生在肥社會實踐歡迎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四名學生代表的發(fā)言激起陣陣掌聲。
喝著家鄉(xiāng)河水長大的清華大學博士生王幫國,此次暑期將參與廬江縣湯池鎮(zhèn)文旅項目,他表示:"回到家鄉(xiāng),我希望用專業(yè)知識守護綠水青山,將'生態(tài)優(yōu)勢'轉化為湯池鎮(zhèn)的'品牌名片'。"
吉林大學博士生王世龍以"臺府控江淮,廬州近巢湖"的詩句開啟發(fā)言。參與"龍之綠橋"尾砂處置項目的他堅定表示:"只有扎根工程現場,才能讓科研成果從論文走向生產力,守護好祖國的青山綠水。"
武漢大學實踐隊長鄒賽則系統(tǒng)介紹了團隊參與現代農業(yè)融合項目的"三步走"計劃,表示要"將經管理論'寫'在合肥的田野鄉(xiāng)間"。
重慶大學隊長縣可欣用"情緣""熱辣""嚴謹"三個關鍵詞串聯起雙城故事,承諾團隊將"像重慶火鍋般勁爽實干,用跨學科智慧解剖城市發(fā)展'麻雀'"。
重點實踐單位現場展示了強大的支撐力,敞開懷抱歡迎高校學子。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負責人李淑萍自豪分享,作為校地合作典范,該院今年接收23名實踐博士生創(chuàng)歷史新高。依托亞洲最大災害模擬實驗平臺等頂尖設施,往屆博士生已取得顯著成果——清華大學馬翰超同學構建的火災預測模型精度顯著提升,成果服務于40余家單位。
"歡迎來到年輕的合肥走一走、看一看,也期待更多學子來到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扎根!"會上,李淑萍向青年才俊發(fā)出誠摯邀請。
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人力資源負責人劉蓓介紹,今年特別開發(fā)了14個高質量實踐項目,覆蓋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該中心還為每位博士研究生配備了"實踐導師+科研助理"雙保障體系。
近年來,合肥常態(tài)化開展高校研究生暑期來肥社會實踐活動。市人社局負責人用一組數據描繪了社會實踐的"共贏圖譜":四年來,已有129名博士深入70家企事業(yè)單位,完成88個項目,產出專利2項、軟著6項、算法模型40余套、高質量報告170余篇共計280余萬字。其中30余人獲高校實踐獎,50余人持續(xù)參與后續(xù)科研,更有6人達成留肥意向。四年來,重點企業(yè)及科研院所已從清華大學先后招錄了11名博士。
據悉,本次實踐將持續(xù)至8月3日。合肥市為博士研究生們提供食宿補貼、實踐補貼和交通補貼,并精心設計產業(yè)參訪、紅色教育等六大活動。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高校理論到地方需求,隨著68名博士研究生深入企業(yè)車間、田間地頭,這場持續(xù)6周的智慧接力,正為這座"科里科氣又文里文氣"的創(chuàng)新之城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