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合肥晚報報道,1936年,張素蘭在山東出生,三四歲時隨父母到沈陽,結(jié)婚、生子,1963年才和丈夫一起工作調(diào)動來到合肥,按照張素蘭自己的說法,她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老侉”。從最初的不習(xí)慣到越來越喜歡合肥這座城市,張素蘭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現(xiàn)在讓我去別的地方我還要好好考慮考慮呢。”
憋屈:從沈陽來到合肥
原本,張素蘭生活得平淡而幸福:丈夫從抗美援朝戰(zhàn)場載譽歸來,自己的工作輕輕松松,剛滿周歲的兒子虎頭虎腦,人人稱羨??墒牵霞曳蕱|的丈夫?qū)嵲诔圆粦T沈陽的雜糧,思鄉(xiāng)心切,1963年,帶著張素蘭和孩子舉家回到了合肥。
突然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張素蘭一時無法適應(yīng),丈夫在安裝公司工作,一年最多只能回來兩三趟,家務(wù)活、照顧三個孩子,全部的重擔(dān)都壓在張素蘭的肩上,而她自己的工作也比之前在沈陽辛苦了許多。張素蘭日漸消瘦,每個月30塊錢工資給孩子買奶粉都不夠,更別說給自己補充營養(yǎng)了。偏偏張素蘭又是個要強的人,生活再苦也要把工作干好,身材瘦小的她,卻年年都被評為先進。
只是,每當(dāng)夜深人靜的時候,饑餓,加上周圍人無心的話語讓張素蘭總是難以入睡。那時的合肥,無論是城市建設(shè)還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無法與沈陽相比,常常有人抑制不住好奇問張素蘭,別人都是從小地方往大城市奔,你怎么反而跑到合肥來了?張素蘭不好說什么,只能在心里暗自憋屈。
滿足:身體健康生活不愁
年輕時是怎么熬過來的張素蘭不愿意再去回憶,她只是不停地說著現(xiàn)在的幸福和滿足。
40歲時,體弱的張素蘭以為自己不可能挺過50歲; 50歲從燈泡廠退休,又不相信自己居然可以安然度過花甲。63歲那年,老伴去世,不久之后兒子又下崗,張素蘭心情差到了極點,她斷定,自己無論如何熬不過70歲了。可如今,已經(jīng)80周歲的張素蘭,身體越來越棒,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她說,自己趕上了好時代。
退休工資沒漲那會,張素蘭也沒覺得經(jīng)濟緊張,會過日子的她,家里大饃、餃子、餛飩也能經(jīng)常調(diào)劑,只是吃苦慣了,剩菜剩飯從來不舍得倒掉,孩子們?yōu)榱俗柚鼓赣H,回來時自己帶菜,飯后把剩菜剩飯一起帶走,每每總是惹得張素蘭好一陣心疼。這幾年,張素蘭的退休工資不斷上漲,從2010年的1000多元到現(xiàn)在的2000多元,她的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條件好了,要多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考慮才行。
未來:開開心心安度晚年
老伴1999年去世后,張素蘭一直一個人生活。兒子下崗后在外打工,兩個女兒都已退休,需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庭,張素蘭坦言,她現(xiàn)在身體很好,不想麻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
前些年,兒子給張素蘭在濱湖惠園小區(qū)買了新房,張素蘭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環(huán)境。早晨買好菜后,拎著菜籃順著小區(qū)走一圈當(dāng)作鍛煉,遇上天氣不佳,就自己在家活動活動,看看報紙看看電視,侍弄侍弄陽臺上的花花草草,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2014年濱湖惠園社區(qū)為老人們組織成立了老友會,張素蘭積極報名參加,聚會、旅游、剪紙、養(yǎng)生,只要有喜歡的活動,她一個都不想落。未來的晚年生活,這位性格耿直的“北方老侉”說,自己要怎么開心怎么過。
□張世偉 童廣飛 實習(xí)生 劉鄭磊
本報記者 洪欣 文/攝
原標(biāo)題:“北方老侉”合肥生活樂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