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合肥,夜晚氣溫降至零下,花沖公園馬路邊的路燈下,10歲的陸飛躍正在寫作業(yè)。吳芳/攝影 更多精彩故事,請關(guān)注“乙圖”微信公眾號(yi_photos)
晚上6點多到8點多,將近兩個小時里,陸飛躍一直蹲在地上,趴在凳子上寫作業(yè),不時將雙手放到嘴巴前,哈口熱氣暖和一下,偶爾站起來放松一下蹲得酸脹的雙腿。
陸飛躍來自安徽利辛縣,他的父母常年開車漂泊在外從事房屋補漏,已經(jīng)十幾年時間。陸飛躍出生后一直跟著父母輾轉(zhuǎn)在外,吃、喝、住都在馬路邊的車上,這幾年因為他要上學(xué),在合肥固定下來。
陸飛躍的母親居霞在洗刷鍋碗。他們一天三餐都在馬路邊露天做飯,冬天里特別冷。
居霞去倒垃圾。雖然在路邊生活,但她還是堅持將生活垃圾收集起來,送到垃圾桶里。
在花沖公園馬路邊從事補漏的家庭有幾十個,他們和陸飛躍父母一樣,都是來自安徽利辛縣,夫妻搭檔、拖家?guī)Э?。這些補漏人,一般白天外出攬生意干活,晚上就在這條馬路上做飯,夜晚睡在車上。圖為一個年輕女孩在看手機,現(xiàn)在找工作不容易,一些年輕人也開始操起父輩的舊業(yè)。
陸金富和妻子也是其中之一,外出漂泊已經(jīng)8年多,在合肥馬路邊睡覺也已經(jīng)6年多。陸金富有兩個孩子,都已經(jīng)成家,各自在外打工,本該歇著享福的陸金富和老伴還是堅持在外。圖為陸金富在車上吃早餐。早餐是從附近早點攤買來的。
路邊補漏的家庭一字排開,一車一戶人家。
一輛補漏家庭面包車上,曬著鞋子。這些面包車大多是報廢車,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房車。
7歲的王海翔在自家的鍋灶邊玩耍。王海翔父母從事補漏也很多年,甚至他就是在父母在外補漏時出生的。
補漏人的生活也很艱苦,早晨就吃紅薯稀飯。
王海翔正在吃早餐。這些"補漏人"的孩子自幼跟隨父母一起漂泊,從小就感受異鄉(xiāng)謀生的艱辛,但比起家鄉(xiāng)的留守兒童 ,或許,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