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00后指尖穿梭云錦經緯,蘇繡在瓷瓶上開出創(chuàng)新之花……
非遺不老,又新又潮
6月的崇正書院古韻悠悠,一場別開生面的2025“非遺生活薈”,以戶外沉浸式游園節(jié)的形式,演繹著非遺的當代敘事;微短劇《一夢枕星河》《我是蘇非非》以青春語態(tài)解碼非遺,讓老手藝步入“非遺+短劇”的全新賽道……
6月14日,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融入現(xiàn)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當下,江蘇的非遺以多元化的方式豐富著“青春”的內涵。從Z世代傳承人到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從產品形態(tài)的時尚蛻變到消費群體的代際更迭,非遺“逆齡生長”的背后,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精彩對話,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
后浪奔涌,00后扛起傳承大旗
“吱呀——吱呀——”南京云錦博物館內,古老的大花樓織機聲響悠悠回蕩,織機上,兩位00后師傅正全神貫注地工作:上方的拽花工提拉經線,下方的穿梭引緯。躍動著的絲線映照著年輕的面龐,織就了一幅跨越600年的傳承畫卷。
“第一次見到織機時,那種震撼無法形容。沒想到這么龐大的機器,卻能織出這么精美的圖案?!?004年出生的馬笑然回憶起初見云錦的場景,眼睛依然閃閃發(fā)光。今年1月,她和孫佳佳、曾妮兩位同窗從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yè)學校云錦傳承班畢業(yè),正式成為一名云錦初級織造師,當起這項古老技藝最年輕的“守藝人”。
非遺與年輕人的“雙向奔赴”,從產教融合培養(yǎng)新方式中孕育而出。2019年,南京云錦博物館在莫愁中專開設云錦織造的選修課,由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周雙喜帶隊教授。如今,一群00后接過傳承接力棒,更嘗試用現(xiàn)代審美賦予云錦新生命。“我想給云錦加點‘新花樣’,讓老祖宗的技藝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瘪R笑然說。
年輕的傳承者,正在改寫非遺的傳承圖譜,讓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出嶄新的生命力。
在蘇州高新區(qū)鎮(zhèn)湖街道,80后繡郎張雪在光潔的瓷瓶上繡出了新的傳奇——他以顛覆性的創(chuàng)意,將堅硬厚重的陶瓷和柔軟精細的蘇繡奇妙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瓷繡。
“讓蘇繡跳出絹布,賦予其新的生命力?!睘閷崿F(xiàn)在瓷器上刺繡的構想,張雪在景德鎮(zhèn)潛心研習,整整一年時間,他反復試驗釉料配方,記錄每一次燒制的收縮數(shù)據(jù),最終攻克刺繡與瓷器結合的技術難關,讓堅硬的瓷器表面流淌出蘇繡的柔美光澤。張雪與清華大學共同創(chuàng)作的全球首幅動態(tài)蘇繡《玉蘭花開》,讓蘇繡“活”了起來——當手掌輕撫繡面,記憶金屬制成的花瓣翩然綻放,蝴蝶振翅欲飛,令觀者驚嘆不已。
技術賦能,讓非遺“破圈”傳播
要讓非遺傳承后繼有人,首先要讓年輕人“看見”非遺。如今,青年傳承人正借助短視頻、直播、微短劇等新媒介,為非遺打開廣闊的傳播路徑。
屏幕前,一個近一人高的木偶突然湊近,披風一甩,剎那間變了10多次臉譜,最后竟噴出半米高的火焰。瞬間,揚州杖頭木偶的直播間沸騰了,實時在線人數(shù)迅速攀升,“絕了!”“再來一次!”的喝彩不斷刷屏。
木偶變臉,是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江蘇省木偶劇團)抖音直播間里的明星節(jié)目。這個成立近70年的國有文藝院團,以木偶劇目創(chuàng)作和偶型設計制作聞名,但主要觀眾一直局限在老人和兒童家長群體中。自去年5月底嘗試開啟直播,杖頭木偶戲這項非遺通過屏幕征服無數(shù)網(wǎng)友,在互聯(lián)網(wǎng)收獲數(shù)萬粉絲。
“木偶戲這么酷!”“什么時候出教學視頻?”直播讓默默無聞的年輕演員,找到了自己的“高光時刻”。5位年輕女演員組成“五朵金花”組合,深受觀眾歡迎。有粉絲專程去揚州,觀看“五朵金花”的線下表演。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劇團在揚州明月湖畔做了一場直播。古風木偶和園林實景相得益彰,創(chuàng)下實時在線破萬、曝光量超114萬的直播紀錄。
微短劇也成為非遺傳播的新風口。2024年國家廣電總局發(fā)布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薦劇目中,非遺方向有38部,成為最受歡迎的創(chuàng)作方向。其中,常州首部文旅微短劇《龍行龘龘》勾勒出常州的古今風貌,留青竹刻、亂針繡、糯米酒釀造、孟河醫(yī)派等非遺技藝一一入鏡,激發(fā)了網(wǎng)友對城市的好奇與向往。該劇的文化顧問張子祥說:“非遺的傳承需要找到合適的敘事載體,只要用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故事,就能讓傳統(tǒng)文化在年輕一代心中重煥生機?!?/p>
蘇扇的雅致、蘇繡的靈動、評彈的韻味、昆曲的婉轉、宋錦的華美、緙絲的精致……微短劇《一夢枕星河》以光影為筆,勾勒出一幅動人的蘇州非遺長卷。劇中,非遺制扇技藝傳承人朱依然執(zhí)著于復原失傳已久的“桐葉扇”,夢想將蘇扇推向世界舞臺。劇情完整呈現(xiàn)一把蘇扇從選材到成型的全過程,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一項職業(yè)背后蘊含的匠心。
非遺新消費,情緒價值無可替代
在鹽城鹽都吾悅廣場的“非遺美學”手工坊,暖黃的燈光映照著專注的側臉。年輕人用鑷子夾起薄如蟬翼的五彩螺鈿嵌入發(fā)簪,3個小時的專注創(chuàng)作,換來的不僅是一枚螺鈿簪子,更是一段奇妙的文化體驗。
如今,這樣的消費場景正在全省各地上演。當00后愿意花300元買一把非遺油紙傘,非遺的獨特情緒價值,正在重塑年輕一代的消費邏輯。
80后、南京創(chuàng)業(yè)者沙安強歷時兩年時間,跋涉16萬公里,尋訪上百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手藝人,將數(shù)千件珍貴的非遺匯聚融合,打造了全國首家非遺玩具體驗空間。他將各地非遺開發(fā)成年輕人喜愛的潮玩手作,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每到周末,年輕人來到這里,親手體驗制作走馬燈、榫卯積木的樂趣。在沙安強看來,非遺附加的文化內涵所帶來的情緒價值難以替代,“年輕人在非遺消費的同時,更是在購買一種文化體驗,一種與傳統(tǒng)和過去的情感聯(lián)結”。
文旅融合的當下,多彩的地方非遺也正以獨特的差異化表達,成為地方文旅流量新的增長極。每到周末,蘇州昆劇院推出的全國首部園林實景版昆劇《浮生六記》就會在蘇州桃花塢五畝園如期上演。這部在園林中上演的劇目,成為昆曲的“活態(tài)展覽館”,觀眾跟隨劇情在園林里“移步換景”,實現(xiàn)“人在戲中走,戲在景中生”的沉浸式體驗?!胺沁z+實景”的創(chuàng)新模式,將有著600年歷史的昆曲藝術轉化為文旅消費的“爆款產品”。每場演出開票后便迅速售罄,觀眾中七八成都是年輕人,許多原本對昆曲陌生的觀眾,在園林的亭臺水榭間,在演員的一顰一笑中,真切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
與年輕對話,與時代共鳴,古老非遺以“正青春”的姿態(tài)迸發(fā)出無限可能?;蛟S,這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