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軺車
絲路雙城,共譜華章。昨日,“東方的起點——寧波與西安:海陸絲綢之路跨時空對話”展新聞發(fā)布會在寧波博物院舉行。
本次展覽規(guī)模宏大,展陳面積達2200平方米,匯集了全國39家文博單位的481件(套)展品,其中等級文物占比高達45%。這是國內首次同時展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三大線性文化遺產的文物展覽,也是寧波迄今為止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展覽。包括寧夏固原博物館的鎏金銀壺、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浙江省博物館“雙鳥朝陽”蝶形器在內的重磅文物,都將在寧波博物院展出。展覽將于2024年11月26日開幕,持續(xù)到2025年3月23日。
五大板塊講述東方絲路故事
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西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點。寧波與西安作為海陸絲綢之路的典型城市,梯山航海,惠及世界,共同講述絲綢之路從東方啟程的故事。
本次展覽圍繞這兩座城市,以時間為軸,分為“絲路溯源”“絲路拓興”“陸海交響”“港通天下”“一帶一路”五大板塊。
“絲路溯源”追溯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它們分別作為新石器時代中國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代表,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的陸海兩大源流,為陸海絲綢之路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絲路拓興”聚焦?jié)h代陸海兩條絲綢之路的興盛;“陸海交響”展示陸海兩條絲綢之路共同奏響大唐盛世的華麗樂章;“港通天下”則展示宋朝至鴉片戰(zhàn)爭期間“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一帶一路”展現(xiàn)中國智慧與擔當。
縱貫八千年,展示絲路文物精華
據介紹,本次展覽聯(lián)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廣西合浦縣博物館等39家文博機構,在展出的481件(套)文物中,一級文物68件(套),二級文物79件(套),三級文物74件(套),是寧波歷史上借展數量最多、等級文物最多的臨時展覽。
本次展覽的文物年代跨度極大,從新石器時代八千年前的井頭山遺址,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一路綿延至現(xiàn)當代的藝術精品,跨越了人類文明的多個重要階段。展品類別極為豐富,涵蓋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漆木器,漢代的陶器、玻璃器、瑪瑙飾品,唐代的精美瓷器、金銀器、絲織品,宋元的石刻、錢幣,以及明清時期的金銀器、瓷器等,幾乎囊括了所有文物種類,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歷史的視覺盛宴。
展覽還匯聚了眾多重磅文物。寧夏固原博物館珍藏的北周鎏金銀壺,是目前我國境內出土最早的鎏金銀壺,為薩珊系金銀器的精品之作;1987年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秘色瓷葵口碗,釉質明亮潤澈、晶瑩剔透、似玉類冰,為宮廷專用,可與近年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窯址的相關發(fā)現(xiàn)互相印證;“雙鳥朝陽”蝶形器是見證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器物,其原件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本次“回家”展出;記錄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各國錢幣……這些珍貴文物共同構成了本次展覽的亮點,將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絲路文化的魅力。
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絲路交響,共筑輝煌。2024年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與“中國大運河”雙申遺十周年。在展陳設計方面,本次展覽各展區(qū)各具特色,同時整個場館設計讓“線性文化遺產”具象化呈現(xiàn),展覽動線流暢、敘事清晰,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絲綢之路的壯麗畫卷之中。
此外,展覽還運用了歷史場景還原、互動電子屏及多媒體呈現(xiàn)等多元化科技手段,生動再現(xiàn)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歷程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將帶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絲路文化的魅力。
為豐富展覽內容,主辦方還精心打造了“1+6”系列活動。除了主體展覽外,還包括上月已經在海絲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覽會上亮相的文博會預展、“從西北到東南——絲綢之路與中國大運河”學術對話、“海陸絲路那些事”文化知識系列講座、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古韻絲途”非遺集市推廣,以及《返航·絲路一號》沉浸式劇游等六項配套活動。這些活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拉近公眾與展覽的距離,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并喜愛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為提升展覽熱度,主辦方還將在博物館外圍、公共區(qū)域及寧波各商圈設置創(chuàng)意裝置,邀請市民拍照打卡,共同見證這場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