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在陸軍十二軍一〇六團三連任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我所在的紅三連,是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賀龍元帥、王樹聲大將、沈陽軍區(qū)司令員李德生等,都是從這個連隊走出來的。紅軍長征三過草地時,這個連隊先后被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授予“支部是連隊堡壘”錦旗和“模范黨支部”光榮稱號。
那年8月,作為南京軍區(qū)基層黨支部的代表,我有幸赴京參加中共十一大黨章修改會議,在京西賓館偶遇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陳丕顯。他滿面春風、激情訴說寶應的點點滴滴,深深刻在我腦海里,時過40多個春秋,至今難以忘懷。
參會期間,南京軍區(qū)幾位代表被安排在京西賓館11樓,會議代表在同一餐廳就餐。那天早餐時,年輕的我拘束地在他人后邊移步,旁邊是一位60歲上下的長者,個兒不高,衣著樸素。他轉(zhuǎn)頭見我主動詢問:“小伙子是哪里的?”我一個立正,笑著回答:“報告首長,我是南京軍區(qū)十二軍的。”
“我是問你老家什么地方的。”“江蘇寶應。”“啊!寶應?”長者頓時驚喜:“寶應!寶應可是我第二故鄉(xiāng)哎,我在那兒工作過、戰(zhàn)斗過。”
“安豐固津,曹甸金吾,林上鵝莊,油坊頭(村名)草蕩蘆葦風景真好。”說話間,我已陪同長者走到他的座位邊,他讓我在他旁邊坐下,興致勃勃地打開了話匣子。
“寶應有抓魚的魚鷹,那家伙值錢啊,一只魚鷹半頭牛。”說著,就做起手勢,模仿魚鷹從水中拖起大魚的架勢。
“你們家鄉(xiāng)有茨菰、有荷藕,那六月荷藕特別嫩、特別脆、特別香。你們那兒的人特別好、特別純樸,房東比親人還親……”
我插話道:“歡迎首長回寶應看看!”“我去,我去,我一定去!一直在尋找機會呢!”長者告訴我,他叫陳丕顯,是個“新四軍老兵”,他說他兒子就出生在寶應西安豐的固津,取名固津,后改名陳小津。奶媽是廣洋湖嚴橋的劉姓女子。新中國成立后劉家人曾去上??赐麄円患胰?,他挽留他們在上海并為之安排工作,可惜奶媽家人執(zhí)意回蘇北去了。
就餐的人漸漸散去。陳丕顯首長一聲一個小同志,勸我多吃一點,還幫我拿來酸奶和水果,與我邊吃邊聊。
時間一晃過去了近半個世紀,陳丕顯首長和藹可親的形象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里,特別是他對寶應第二故鄉(xiāng)的眷戀,對寶應鄉(xiāng)親的感恩之心,讓我念念不忘。連我這個初次謀面的“小同志”他都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那般難舍難分,可見他對老區(qū)人民感情是多么深厚。
回到部隊,我找來有關陳丕顯的許多資料,知道他是一個從福建省長汀縣南陽區(qū)官連坑農(nóng)民家庭走出來的老革命,先后擔任過共青團福建省委兒童局書記、共青團中央兒童局書記。紅軍長征后,他跟隨項英、陳毅等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和包圍,進入贛粵邊游擊區(qū),后來編入新四軍。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中共上海市委第四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
1989年11月,家人寫信告訴我,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丕顯重回寶應,尋訪他曾經(jīng)生活戰(zhàn)斗的紅色水鄉(xiāng),并專程登門看望老房東蔡登山一家人……
(作者丁連選系江蘇省寶應縣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