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同堂傳家風 文明花開滿庭芳——記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張文濤家庭
文明家風潤心田,言傳身教樹典范。在淮南高新區(qū)三和鎮(zhèn)綠灣社區(qū),有這樣一個平凡卻溫暖的家庭:在三世同堂的屋檐下,夫妻敬業(yè)奉獻,全家向上向善,鄰里守望相助。這就是張文濤家庭,曾獲評安徽省文明家庭、安徽省“五好家庭”、淮南市文明家庭、安徽理工大學“最美家庭”等多項榮譽,2025年獲評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張文濤榮獲安徽省文教衛(wèi)系統(tǒng)工會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愛崗敬業(yè),以責任擔當書寫“凡者不凡”
2021年6月,在安徽理工大學工作的張文濤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作為第八批選派干部進駐淮南高新區(qū)三和鎮(zhèn)新華村,投身鄉(xiāng)村振興工作一線。駐村三年,他把“家”安在了村委會宿舍,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帶領工作隊為村里修路、引產(chǎn)業(yè)、安裝自來水等。
張文濤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本記滿村民訴求的筆記本。村民們記得,那個皮膚黝黑的城里干部,會蹲在田埂上和老農(nóng)聊天,會連夜冒雨排查危房,會為留守兒童爭取助學名額。三年間,新華村集體經(jīng)濟翻了三倍,特色種植基地從50畝擴展到300畝,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長。
妻子王珍所在的淮南高新區(qū)六中是新建學校,師資緊張,她主動承擔初一年級7個班的數(shù)學教學任務。同事們說:“王老師的備課本永遠是最厚的,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承載著對學生的用心用情。”
“他守著村里的大家,我守好我們的小家。”張文濤駐村期間,王珍每天既要備課改作業(yè),又要接送孩子上學,還要照料年邁的公婆,卻總在視頻里對丈夫說“家里一切都好”。這份相互理解,讓愛崗敬業(yè)的種子在家庭土壤里深深扎根。
孝親教子,以言傳身教傳承優(yōu)良家風
11年前,張文濤的父親突發(fā)腦溢血,搶救后半身殘疾,生活無法自理。從那時起,張文濤就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周雷打不動給父親擦身兩次,無論工作多忙,從不間斷。駐村期間,家庭之間相互協(xié)助,克服各種困難,盡心盡責完成。
“媽,您別動,我給您揉揉腰。”每天晚飯后,王珍總會搬個小板凳坐在婆婆身邊,一邊聊天,一邊為老人按摩酸痛的腰背。婆婆年輕時在生產(chǎn)隊干重活,腰椎落下病根,陰雨天疼得直不起身。王珍特意去學了按摩手法,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照料。婆婆經(jīng)常說:“我的好兒媳,比親閨女還親??!”
父母的孝行,像春雨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大女兒放學回家,總會先幫奶奶做點家務,陪爺爺說說話。張文濤駐村時,視頻成了家庭課堂,他會給孩子們講村里的故事,告訴她們“善良和擔當是最好的品格”。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也成為學校的“文明標兵”,懂禮貌、愛助人,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小榜樣。
鄰里和睦,以真情守望傳遞溫暖力量
張文濤家的客廳像個“鄰里活動室”:左鄰右舍都喜歡到這里聊聊天,老人有解不開的心結,喜歡來找張母聊聊;年輕人遇到工作難題,愿意跟張文濤交流經(jīng)驗。
張文濤夫妻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和睦,日子才更有滋味?!彼麄儠湍贻p人介紹對象、給鄰居孩子補課、把自家種的蔬菜分給鄰居們。張母雖然年事已高,卻常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分享給年輕人,社區(qū)里的小夫妻鬧矛盾,都愿意找她調解。
在這樣的氛圍里,孩子們也成了鄰里間的“小紐帶”。大女兒學習成績好,經(jīng)常輔導小伙伴的學習,還主動和鄰居家孩子分享自己玩具。社區(qū)組織公益活動,家里的三個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義賣全部捐了出來,說“要像爸爸幫助村里人一樣,幫助有需要的人”。
從家庭到社區(qū),從工作崗位到鄉(xiāng)村田野,張文濤一家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著文明的內涵。他們通過日復一日的堅守,讓文明之花綻放在三世同堂的屋檐下,芬芳了整個社區(qū),也照亮了更多家庭前行的路。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