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夜,圓月高懸,家人圍坐,閑話家常,美好團圓的畫面在我國已傳承千年。中秋起源于何時?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古老傳說是如何流傳演變的?賞月的同時,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中秋的冷知識吧。
“中秋”最早可追溯至先秦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而對于中秋節(jié)的形成,基本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古人對月亮的崇拜與“月祭”儀式,周朝“月祭于坎”,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月神又被稱為“西王母”。秦漢時期這種儀式仍是皇家重要制度之一,隨后北魏、隋唐以至明清都有在秋分祭月的儀式。同樣,祭月活動不只是對自然的崇拜,也與農耕社會下豐收的節(jié)氣息息相關。
魏晉時期,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文人雅士賞月飲酒、對月吟詩的記載也逐漸增多,但此時賞月的時間并沒有“八月十五”這一具體節(jié)點,“中秋”也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節(jié)日,而是代表秋季的第二個月份,即“仲秋”,在詩中也多用來表示“秋天過半”的意思。魏晉賞月的風俗到了唐代愈發(fā)興盛,唐代的文人階級對于“月亮”的崇拜和欣賞更是體現(xiàn)在諸多詩詞之中。而對于中秋節(jié)起源,基本上也是從唐代開始,主要是認為唐代中秋玩月詩眾多,因此唐代文人已把八月十五看作一個有一定意義的獨立日期。
而中秋節(jié)真正作為一個節(jié)日被大眾百姓所重視是在宋代的時候,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賞月”這一風俗增添了許多娛樂活動,中秋時節(jié)的娛樂習俗自上而下建立起來。至南宋時期,宋寧宗趙擴頒布假寧令,文武百官休假一天。至此,“中秋節(jié)”才作為一個獨立的節(jié)日,并在時代的更替中一直延續(xù)至今。
嫦娥奔月傳說幾經改變
關于“嫦娥奔月”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中,“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在這個神話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了一顆不死靈藥,但卻被他的妻子嫦娥偷走了,嫦娥吃了靈藥后,飛去了月宮變成了一只蟾蜍。
自漢代以后,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不斷被人們增添自己的理解,并最終形成了最為流行的版本:后羿從西王母處求來長生不死之藥,被逄蒙知道了。逄蒙就去后羿處偷竊,被嫦娥發(fā)現(xiàn),逄蒙便想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才吞下不死之藥,飛上了月宮。由于她眷戀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月仙。后羿知情后悲痛欲絕,他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突然發(fā)現(xiàn)天空中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于是便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最愛吃的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這天正是八月十五。
從此以后,百姓紛紛在這一天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團圓吉祥,拜月的中秋節(jié)漸成民俗。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絢麗的色彩塑造了美和善統(tǒng)一的嫦娥,讓她做月亮的形象代表、人格化身,這是審美提升的結果,也是文化選擇下的創(chuàng)造。
唐朝時才有吳剛伐桂
早期神話傳說中,月宮是很冷清的,只有嫦娥與玉兔、蟾蜍,所以李白《把酒問月》詩曰:“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玉兔搗藥的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上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只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制成蛤蟆丸,服用此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到了晚唐,月宮中又多了一個人,即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fā)配到月亮上,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月亮也因此有了“桂宮”“桂魄”的別名,“蟾宮折桂”也由此而出。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偉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