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俞陶然
日前,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fā)展趨勢,在對話環(huán)節(jié)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
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呼吁青年科研人員“擁抱AI”。在他看來,深度思維公司研發(fā)的Alpha Fold改變了生命科學研究范式。這種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根據(jù)已知的氨基酸序列,準確預測蛋白質(zhì)三維結構。
基于這種范式變革,施一公寄語大學生:不必擔心人工智能會讓生物學家“失業(yè)”,只要在本科階段掌握基本的科學邏輯和批判思維,就能“擁抱AI”,更快地取得科學突破。
未來20年,物理學將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zhì)科學獎獲得者潘建偉院士預測,未來20年內(nèi),人工智能將與量子計算融合。與潘建偉的觀點相仿,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聯(lián)席主席丁洪院士預測:未來20年內(nèi),通用量子計算機必將誕生。
談及未來50年的物理學重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學校長、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zhì)科學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預測“室溫超導材料”會問世。“如果用室溫超導材料制造量子計算芯片,這種超導量子芯片就不存在功耗。”這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為聽眾描述了一個令人憧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