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曲清幽紅塵斷,笑看來生桃花開。——《凄·李香君》
李香君,是秦淮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家喻戶曉的名媛“香扇墜兒”,更是清初戲劇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
明清以來,秦淮河畔的名媛聲妓可謂比比皆是,尤以“秦淮八艷”名氣最大。她們均為卓爾不群的才貌雙全女子,愛憎分明,敢作敢為,頗有民族氣節(jié),這其中更以李香君最有膽識,犖犖不凡。
李香君:《桃花扇》的原型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華所在,一水相隔河兩岸,一畔是南方地區(qū)會試總考場江南貢院,一畔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
在明末那個非常墮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面對的局勢,正日益變得內(nèi)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繡樓里,卻生活著一群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她們被稱為“秦淮八艷”。
位于鈔庫街中段的媚香樓,就是這些繡樓中的一座。它的主人便是歌妓李香君。“秦淮八艷”最動人之處,不是美貌和才思,而是情操與氣節(jié)。“花容兼玉質(zhì),俠骨共冰心”是李香君的寫照。
李香君是位有情有義的剛烈女子,雖自幼在媚香樓長大,卻出淤泥而不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性情上也有著養(yǎng)母李貞麗的豪爽和俠氣,為情郎血染桃花扇,卻又在情郎降清后撕扇斷情,敢愛敢恨、深明大義,當(dāng)真是羞殺須眉。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問世,李香君遂聞名于世。
尤憐素扇染桃花,煙雨南朝換幾家……傳奇劇本《桃花扇》講述了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與南京秦淮名妓、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的悲慘愛情故事,再現(xiàn)了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悲劇。梁啟超說《桃花扇》是“一部極凄慘極哀艷忙亂之書,而以極太平起,以極閑靜極空曠結(jié)。真有華嚴(yán)鏡影之觀。”
訪李香君故居
坐落于南京市秦淮區(qū)鈔庫街38號的李香君故居,正是當(dāng)年赫赫有名的媚香樓。復(fù)建媚香樓,不僅是為了紀(jì)念李香君這位愛國名媛,還是對明清遺址的保護。
李香君故居背依秦淮河,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典型的江南民居風(fēng)格,館內(nèi)“媚香樓”及其河廳、水門,是十里秦淮兩岸唯一保存的明、清時期古建筑。
這是一座三進兩院式明清河房建筑,一進去是個深深的天井,四周青磚白墻回廊朱窗,丹桂、藤蘿、蕉影婆娑,古風(fēng)盎然。院中有一尊白色的李香君塑像,身姿婀娜,眉目含笑,頗有神韻。散落在院落的墻壁上,有很多名人的題詞。
槳聲汩汩,華燈映水。李香君故居,就這樣安安靜靜地佇立在秦淮河畔旁,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記錄著金陵城的風(fēng)花雪月,一往情深。因《桃花扇》的原因,這里已經(jīng)成為眾多情侶的愛情朝圣地。
故居前院是秦淮八艷陳列展。秦淮八艷因才貌雙全,頗有民族氣節(jié)而聞名于世。
館內(nèi)有她們的生平展出,其中重點介紹其中的代表人物——李香君。紅色的帷幔倒垂在房中,向你訴說秦淮水的萬種風(fēng)情。
陳列館之后便是媚香樓。這里還原了李香君曾經(jīng)的起居之所,現(xiàn)存閨房、書房、客廳、琴房,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迄今已經(jīng)三百多年歷史,許多建筑特點頗具明俗。
整個樓的布局成一個回字形,各個房間由小回廊和門聯(lián)通。踏上朱紅色的木制樓梯,發(fā)出“吱呀吱呀”的響聲,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樓梯的扶手和樓梯頭頂?shù)姆綗舳加戌U空雕花設(shè)計,相互照應(yīng),風(fēng)格一體。遙想當(dāng)年麗人拾步輕上,裙裾飄飄,必是搖曳生姿。
透過極具匠心的梅花窗,遠(yuǎn)眺畫舫,近觀游船,對岸的紅樓綠樹,白墻黑瓦,橋上的車水馬龍,行客匆匆,猶如一幅高清晰的畫面鑲嵌在墻上,別有一番情趣。
到六朝金粉之地,怎能不讀一讀秦淮八艷的傳奇?事實上,很多人也把夫子廟的李香君故居作為必游之地。而桃花扇作為愛情的見證,也成了夫子廟具有獨特意義的旅游商品。(陳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