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古都,可供游玩的地方實在太多。你總能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一處風景,感知一段厚重的歷史。今天,就帶你走進小編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的一處美景。
東水關遺址
坐落在南京市秦淮區(qū)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東水關,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曾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墻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
東水關公園
曾經(jīng)商賈云集,堪稱一絕
東水關,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這里開挖用于引水入城的水渠。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這里經(jīng)商交易。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將它辟建為通濟水關。磚石結構的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劵在古時又被稱作“偃月洞”。
如今,第一層早在當時的戰(zhàn)亂中被毀壞,留存下來的中層用于安置當時的守城將士和物資儲藏。底層則用來調節(jié)內秦淮河水位和防洪。為了防止敵軍從水路偷襲,周圍豎起了鐵欄桿,因此這里只通水不通航。令人稱奇的是,水關的建筑與這里的城墻融為一體,這在全國的建筑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
秦淮勝境
如今氣勢猶存,煥然一新
今天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東水關,已由南京政府于2001年修復建成東水關遺址公園。如今的它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卻依舊屹立在十里內秦淮河的東面。
公園集“古”寓于一體,具有“古橋,古河、古墻、古閘”四古之稱。
“古橋”指的是公園的九孔橋,這座建于明朝初期的橋,長84米,寬13米,是古時從通濟門進入南京城的咽喉要道。而今的九龍橋早已超越了歷史的風貌,每當傍晚時分夕陽照射在古橋上,如同給古橋披上了一件五彩霞衣,給人一種祥瑞之氣。
穿流而過的秦淮河
流經(jīng)東水關的這條古秦淮河,記錄了金陵城千年的世事滄桑,見證了中國歷史朝代的變遷。作為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東水關的存在為的是保持內秦淮河的水位高于外秦淮河。
古城墻
站上距今六七百年前、明朝修建的古城墻最高處,俯瞰水關全景,不禁讓人想起杜甫的一覽眾山小來,東水關雄偉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遠眺南京城今日的繁華與東水關磅礴的氣勢相映成趣。
四古中的古閘說的正是東水關遺址公園中上首閘和下首閘,建于清朝的下首閘,主要用于調節(jié)內外秦淮河的水位差;民國時期,為了方便船槳的運輸又建了上首閘,雖然今天不再有船只從這里運輸,但兩座白色的閘門仍以其獨特的景致矗立在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給人異樣的懷舊感。
朱自清與俞平伯雕像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正是從這里開始,自古便繁華昌盛的東水關,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商賈在這聚集,文人騷客游歷至此都會留下些許墨跡,園中至今還保留著朱自清與俞平伯的雕像。上世紀三十年代,兩人同游秦淮河時曾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各作了一篇散文,兩篇風格迥異的文章、各有千秋而傳世,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別看東水關遺址公園不大,但園中的風景卻值得一看,這里欣賞到的秦淮河風貌遠比夫子廟的要美上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