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思政微課、勵志主題演講、愿望筆記本清單……跨越3500多公里,從東海之濱來到雪域林芝,上海交通大學“知行”社會實踐團日前攜手西藏農牧學院開展結對互助項目,以“線下+線上”的多元形式聚焦服務“三農”,通過走訪調研、技能培訓、交流訪學等走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各方面的指導,同時建立并運營面向結對互助對象及其家屬的線上交流平臺。
跨越三千公里的青年“連心橋”
7月30日上午,交大“知行”實踐團來到西藏農牧學院,深入了解互助對象的學習生活情況?;顒又?,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昊和西藏農牧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巴桑次仁的見證下進行了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團委書記梁晴雪將“社會實踐基地”牌匾交給西藏農牧學院團委書記白瑪卓嘎??缭缴胶樱@塊牌匾定格了上海交通大學和西藏農牧學院的友誼。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草業(yè)科學2019級本科生向巴澤成介紹了專業(yè)的主要課程和就業(yè)去向,他表示,“作為西藏農牧學院的學生,將牢記‘博學為農,精業(yè)興藏’的校訓,學好專業(yè)知識,打好基礎,敢于發(fā)問,勇敢實踐,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在云天接壤的家鄉(xiāng)土地上,貢獻青春力量!”
在此前舉行的線上結對互助項目啟動儀式上,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黃煜傑分享了他所在的“知行”實踐團與西藏的淵源。2017年“知行”實踐團探訪了日喀則高原藏區(qū),調研了當地工程建設的現狀,通過技術研發(fā)、人員培訓、工程示范等把東部地區(qū)成熟的裝配式建筑模式推廣到日喀則。2020年進一步探究用“交通+”的扶貧模式解決高原藏區(qū)出行難的問題,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他說,“每個人都不同,都有自己擅長和喜愛的事情,如果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可以惠及、影響、改變他人,那么我們會感到自己的存在更有價值” 。同學們深受觸動,堅定了未來勇往直前的想法。
使命踐行在奮斗的征程上
在西藏農牧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學聯(lián)主席楊行智開展了一堂“厚植家國情懷,服務同學成長”主題思政微課,分享了幾點感悟。凝聚在黨的旗幟下,學生會組織骨干要敢于亮劍;青年學生是學生會的活力之源,唯有植根同學,用心服務,才能真正凝聚同學;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上海交通大學學聯(lián)必將和西藏農牧學院學生會一同帶領廣大同學在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yè)闖將。
“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有時我們會感到迷茫。但只要多關注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了解所學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深刻把握國家發(fā)展的需求,并以此為目標充實自己,便會收獲有意義、有價值的大學生活?!鄙虾=煌ù髮W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交通運輸工程系碩士生陳志翀結合自身經歷,帶來了一場生動的勵志演講。從自己參與的西部支教行動出發(fā),他講述了視野不斷寬闊、理想信念不斷堅定的求索歷程,與同學們分享了過往在社會實踐與學術科研中了解行業(yè)發(fā)展、把握現實問題,從而確定學習目標、發(fā)展方向的重要意義。“希望能在今后的交流學習中,與西藏農牧學院的同學們一起充實自己,全面發(fā)展,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标愔玖堈f。
“受益匪淺!”西藏自治區(qū)學聯(lián)主席、西藏農牧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yè)本科生朱榮波說到,“愿兩校學生會在今后能有更多、更廣的合作交流的機會,相互學習、互取經驗、共同進取,加強兩校學生會在組織建設方面的交流,增進兩兄弟學校的深厚情誼?!?/p>
傳承結對發(fā)展走深走實
“一年后、三年后、十年后,你想實現什么愿望?”活動中,實踐團收集了互助學生的愿望單,啟迪未來,接續(xù)攀登。“希望自己能夠在專業(yè)上有所成就,為西藏水電站建設作出貢獻。”受助學生張洋在愿望單上如是寫道。三年前,來自河南的她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考入西藏農牧學院,而地域和飲食差異使其心里產生了落差。但在學習生活中,張洋發(fā)現,林芝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建設正是國之所需,能夠切實帶動西藏的發(fā)展,于是她定下目標,誓為西藏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對于實踐團成員梁晴雪老師和高雅博士來說,西藏早已成為了她們的第二個家。她們曾在拉薩開展為期一年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服務,后來也多次回到西藏開展社會實踐調研,為西藏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力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激勵并感染大家,讓受助者在未來也能成為施助者,將這份力量傳承下去?!?/p>
據悉,實踐團成員將主動發(fā)揮知識技能優(yōu)勢,給互助對象提供長期幫助與引導。未來,實踐團將結合互助對象的家庭狀況、所學專業(yè)、職業(yè)規(guī)劃等,開展專業(yè)資源分享、行業(yè)實踐調研、數據分析挖掘、基礎辦公軟件等技能培訓。并將在校友會的支持下,邀請互助對象來訪上海,體驗學習生活,在學術交流中充分激發(fā)科研熱情。此外,實踐團還將建立線上平臺,在線上社群內對群成員提出的問題和需求及時、有效地提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