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山芋,是上海街頭最尋常的小食,可在八旬猶太難民蘇珊心中,它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滋味,因為在70多年前,這是她過生日時才能在上海吃上的美食。昨日,蘇珊來到申城尋覓昔日歲月,讓她驚喜的是,終于又嘗到了烘山芋的味道。
昨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蘇珊。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瘋狂地迫害者猶太人,蘇珊的父親當時已經(jīng)被送進了達豪集中營,在父親千方百計逃出集中營后,全家人決定立即離開歐洲。對于蘇珊一家而言,上海是他們唯一可以選擇避難的城市。于是,1938年,蘇珊隨父母從意大利港口乘郵輪來到上海,全家人住在當時的匯山路收容所,她來上海時只有9歲,在嘉道理學(xué)校讀書。1946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蘇珊和全家才離開上海,移居澳大利亞墨爾本。
如今70年過去了,87歲高齡的蘇珊帶著兩個兒子、兒媳婦,以及朋友再次回到上海,不同的是這次是來感謝。在參觀猶太難民紀念館的過程中,蘇珊非常激動,她仔細地在名單墻上面搜尋著親朋好友的名字,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還找到了父母的名字。在紀念館的2號展廳里,為了喚起老人更多回憶,家人把展板上原猶太難民的名字一一指給她看,令人欣喜的是蘇珊找到嘉道理學(xué)校體育老師的照片,也找到了她兒時玩伴LotharPrager的成績單。在看到原上海猶太難民Eva和FredAntman的照片時,蘇珊說這兩人都是她后來在澳大利亞定居的好朋友。進入3號展廳時,玻璃窗上映照出合屋的照片,老人一眼就認出來這是當時管理隔離區(qū)的日本長官,“合屋的脾氣很不好,如果他心情好,他會發(fā)放給你三個月的通行證,如果他心情不好,你就什么也得不到。”老人回憶道。
對于上海,蘇珊從未忘記。據(jù)她的家人透露,在移民澳大利亞之后,老人常常會提到曾經(jīng)救助過她的上海和上海人民,雖然當時全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卻非常開心,上海就是她的夢想,她無比熱愛上海這座城市。
在參觀中,老人突然提及,17歲離開上海的她心心念念的是當年過生日時吃的烘山芋,于是紀念館工作人員立即上街去買,滿足老人的心愿。對于這位八旬猶太難民老人而言,這個烘山芋品味出的想必是一種特別的歲月印記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