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在細雨中呼喊——文學與影視的跨界對話”浙江工商大學第二屆文學周的活動現(xiàn)場,余華來了。他拿著一杯咖啡,穿著出席5月27日漓江文學獎頒獎禮時的那件深色外套。掌聲熱烈地響起,這個瞬間,就像余華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自序中寫到的一樣,“像是竹子在燃燒時發(fā)出的‘噼啪’聲?!?/p>
文學課剛一開講,人們就問到了最近上了“熱搜”的劉楚昕的故事——劉楚昕憑借小說《泥潭》榮獲漓江文學獎虛構(gòu)類獎項,他三分鐘的獲獎感言,相繼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視頻號上轉(zhuǎn)載:“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很多痛苦,但回頭想想,都是傳奇?!?/p>
談到這個現(xiàn)象,余華頗為感動:“一個新人出來很不容易,我們都為他感到高興。劉楚昕說他寫了20多年,都沒有發(fā)表過一篇作品,但只要堅持下去,運氣就會找上門來?!?/p>
余華說,文學最好的時代,就是新人輩出的時代。
今年4月,《余華文學課》正式出版,余華自詡,“我不敢說我作為一個作家怎么好,但作為一個讀者,我非常優(yōu)秀?!?/p>
他分享了幾位對其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的作家。“最早影響到我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從他那里,我學會了寫細節(jié),這對作家非常重要?!备ヌm茲·卡夫卡則教會了他寫作的自由?!八屛颐靼?,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既然卡夫卡可以這樣寫,我為什么不能?”諾貝爾文學獎威廉·??思{,則為他破解了心理描寫的難題,偉大的作家,“都是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讓眼睛睜開,手腳動起來。”
余華說,他在20世紀90年代寫過一篇文章,談作家對作家的影響,“好比陽光對植物的影響,作家從經(jīng)典中汲取養(yǎng)分,最終要長成自己的樣子?!?/p>
1992年,長篇小說《活著》在《收獲》雜志發(fā)表,1994年,同名電影《活著》由張藝謀執(zhí)導(dǎo)拍竣。2012年,話劇《活著》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完成首演——作為文學與影視對話的焦點人物,余華的多部作品早已超越文本,成為跨媒介的經(jīng)典。
但他還是期待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拔医衲?5歲,作家對時間流逝比較遲鈍,我50歲、60歲都稀里糊涂地過了,現(xiàn)在只想把小說寫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