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美名流傳甚廣,而“六尺巷”故事的靈魂人物張英究竟長什么樣,與其同時代的相關(guān)資料匱乏。最近,張英的第十一代后人、102歲的張燕如女士向安徽 (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捐贈的一件長期以來秘不示人的傳家寶——《先太傅文端公遺像卷》,填補了張英畫像的空白。這也成為這家博物館的又一“鎮(zhèn)館之寶”。
“把老祖宗的畫像送回故里,送到最妥帖的去處,這真是了了我多年已久的心愿。”近日,記者在張燕如位于上海的家中見到這位百歲老人時,她笑盈盈地捧出收藏證,由衷感嘆。陽光透過玻璃,落到老人歷經(jīng)悠悠歲月的臉龐上,顯出一份篤定的滿足。
老人默默守護(hù)傳家寶一甲子
隨著歌曲《六尺巷》在央視春晚唱響,位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及其承載的“和諧、禮讓、寬容”的“六尺巷”精神迅速傳揚開來,吸引游客紛紛慕名而去。“六尺巷”的來由,即與張燕如的祖先——清朝康熙年間的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有關(guān)。張英老家的府邸位于桐城,同當(dāng)?shù)孛T吳家是鄰居。盡管兩家挨得近,但兩墻之間還是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行走。后來吳家要建新房,試圖占了這條路,遭到張家的拒絕。就在兩家僵持不下之際,張家無奈寫信求助張英。張英只在回信中寫了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張家讀完信后立馬會意,于是讓墻三尺,吳家見狀便也禮讓三尺。“六尺巷”的美名由此得來,代代相傳至今日。
此次張燕如捐贈的 《先太傅文端公遺像卷》,距今超過300年,畫的正是這位張英。這張畫像,張燕如默默保存了一個甲子,臨近捐贈,子女才知它的存在。“60年前,我的母親離開上海去北京,臨走前她把這卷畫像交給我,說這是張家老祖宗的畫像,要好好保存!”張燕如坦言,這“好好”二字讓自己感到責(zé)任重大。60年間,她從沒讓畫像離開它最初擺放的地方——一個裝滿舊衣服的大黑箱子底部,也沒有告訴家中任何人。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感覺年事已高,越來越放心不下這件傳家寶,她直言“如果這件東西出現(xiàn)閃失,我將愧對祖先和母親”。為將老祖宗的畫像交到放心的去處,張燕如的女兒幫她聯(lián)系上了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這家“國字號”博物館以展示桐城文化為主,而張英正被視為桐城文化重要的開創(chuàng)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