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最大兩件有銘青銅鼎在滬展出,特展持續(xù)至7月18日
鼎盛千秋,盂克雙鼎重聚上海博物館
記者從昨天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在北京召開的“建黨百年共襄盛舉 國博上博館際合作”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6月18日,“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大盂鼎、大克鼎將重聚上博。本次展覽將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有銘青銅鼎21件,展覽中的青銅鼎均是上海博物館1952年成立以來社會各界人士捐贈的。
據悉,此次特展中,潘氏家族捐贈的大盂鼎、大克鼎將重聚上博。大克鼎、大盂鼎和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稱“海內三寶”,大克鼎、大盂鼎是迄今為止有銘青銅鼎中最大的兩件,于19世紀先后出土于陜西眉縣、扶風地區(qū)。后為潘家珍藏,歷經戰(zhàn)亂,世代守護。新中國成立后,潘達于女士代表家族將雙鼎無償捐獻給國家,雙鼎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大盂鼎應征北上,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自此盂克雙鼎,一北一南。2004年2月,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曾舉辦大盂鼎和大克鼎聯合展出。此次,盂克雙鼎重聚上海博物館,與范季融、胡盈瑩夫婦捐贈的秦公鼎,孫煜峰先生捐贈的劉鼎,李蔭軒、邱輝夫婦捐贈的寧女父丁鼎,沈同樾女士捐贈的父庚祖辛鼎等另19件青銅鼎共同展覽。
青銅文化藝術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見證。古代社會,青銅大鼎歷來為國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銘文者,更用以稱揚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發(fā)言中表示:“大盂鼎、大克鼎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輝煌,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銅藝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收藏家的藏寶、護寶行為,讓我們看到收藏家發(fā)自內心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文化傳承的熱忱和力量?!?/p>
為配合“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舉辦,上海博物館將于今年7月中旬舉辦“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將邀請數十位國內學者圍繞商周考古新發(fā)現、青銅器與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開研討。“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將持續(xù)至7月18日。(記者 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