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灶邊火苗躥得正旺,兩口大鐵鍋不停冒著熱氣,三分鐘不到,揭開蓋子,一股清甜的米香撲鼻而來,一鍋雪白的方塊年糕就此出爐。13日下午,記者來到六合區(qū)冶山街道觀音山路的“年糕世家”吳紅香的家里,她和愛人老周正忙著做最后的訂單。
見到記者,吳紅香邊忙邊說,“實在是忙不過來,一天要蒸四五百斤的年糕,這幾天我都是從凌晨兩點一直忙到晚上十點。”
在六合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有吃年糕的傳統(tǒng),一來是圖個吉利,期盼在新的一年里能夠步步高升;另一方面,冶山的年糕確實好吃,尤其是吳紅香家賣的年糕軟、香、糯,很多當地的居民只認他們家的年糕。
“做年糕,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吳紅香笑著說,想把年糕做的軟糯,從原材料就要開始注意。先把大米和糯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淘洗,再將米浸泡,浸泡需要大約10個小時,之后晾2個小時。晾干后把米磨成面粉,緊接著便是最關鍵的步驟,給面粉灑水,俗稱“打水花”,再把面粉放在篩子上面,在模具上篩,讓細面落入模具中。待鍋里的水燒開之后,將模具翻面,拿下模具,再隔水蒸,一板年糕就做好了。
如此煩雜的步驟,除了把米磨成面粉是用機器之外,其他都是吳紅香純手工完成。大米和糯米的比例決定年糕的軟糯程度,“打水花”的高度決定年糕是否有咬勁,蒸鍋下面火的大小也很有講究。從20多年前嫁到周家,吳紅香繼承了周家老爺子蒸年糕的手藝,如今已在鎮(zhèn)上的農貿市場租了個店面,她清晰地記得,一開始賣年糕的時候,只有0.7元一斤,如今,她們家的年糕已經賣到了4.5元一斤,“快過年了,鎮(zhèn)上很多街坊鄰居來買,有些都是帶出去送人,甚至,還有不少南京主城區(qū)的人開車來買,一買都是50、100斤。”吳紅香說。
如今,吳紅香已經將這門手藝傳給了女兒和女婿。她的女兒小周說,要將家里的手藝一代代傳下去,“我現在通過網絡賣年糕了,今后,我還想創(chuàng)立品牌,讓更多的人吃到我們家的年糕。”
本報通訊員 周志發(fā) 閔愛玉 本報記者 朱曉露 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