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南京熊貓漢達科技有限公司鉗工傅祥——
用銼刀銼出0.002毫米精度
傅祥正在調試產品。 本報記者 許琴攝
一把銼刀、一只千分表,手工做出來一個小零件,能精確到0.002毫米……這是41歲傅祥的手藝。傅祥是南京熊貓漢達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鉗工,高級技師,曾獲全國技術能手、江蘇省企業(yè)首席技師、南京工匠等多項榮譽。近日,傅祥入選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組織的“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大型主題宣傳活動代表。
毫厘之間,全憑手上功夫
昨天,在熊貓漢達公司的傅祥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傅祥。傅祥告訴記者,1997年,他從南京技師學院畢業(yè),進入熊貓電子集團成為一名鉗工。剛工作時,師傅告訴他,鉗工基本靠手上功夫,要想手藝好,全憑苦練。
傅祥肯吃苦、愛琢磨。經常是別人都下班了,鉗工房還會傳來他的銼刀聲。傅祥說:“我是真心喜歡干這份工作,所以白天干晚上干也不覺得苦。拿著自己親手做的零件,心里很有成就感。”就這樣,每天銼、削、鋸……一點一滴的積累,手指上慢慢就有了感知度。
干鉗工的都知道,最難的就是精細加工,尺寸大了不行,小了又影響產品質量。傅祥舉例說,比如有一次安裝衛(wèi)星天線某傳動機構,運行時會抖動。傅祥反復研究發(fā)現,抖動是受零件的配合精度影響。隨后他用銼刀一點一點修配,使得齒輪的配合精度達到0.02毫米,解決了難題。
傅祥是首屆十大“南京工匠”,在“南京工匠”比賽時的自選動作環(huán)節(jié),他用銼刀、千分表制作了一個“滴水不漏”的鑲配盒。這是一個由5塊小鋼板拼裝的鐵盒,長12厘米,寬10厘米,精度達到了0.002毫米。“這樣的精度,機器遠遠達不到。”現場評委為之折服。
從高原到島礁,保障國防通信安全
傅祥和他的團隊目前從事的是衛(wèi)星通信地球站天線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因為建造衛(wèi)星通信站的場所基本都是一些地理位置偏遠、條件艱苦地區(qū),所以近些年,從人煙稀少的戈壁沙漠、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到高溫潮濕的偏遠島礁,都有傅祥的身影。
在某高海拔高原建站時,由于高原缺氧,傅祥和隊員們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頭疼、頭暈,心慌。為了在規(guī)定期限前完成建站項目,他帶著團隊忍受著身體的不適,每天都堅持加班加點地工作。
在島礁建衛(wèi)星站,也是十分艱苦。傅祥說,在某島礁建衛(wèi)星站時,白天島上工作時溫度高達四五十攝氏度,紫外線特別強,剛開始時皮膚又紅又痛,幾天后就開始脫皮。有時乘船遇上大風大浪,暈船嘔吐也是無法避免。傅祥說:“保障國防通信安全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要按時保質地完成任務。”
開發(fā)產品替代進口,創(chuàng)新永不止步
在傅祥看來,工匠精神不僅是追求極致,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他安裝的船載衛(wèi)星天線上有一個重要的組件叫匯流環(huán),過去長期依賴進口。為了克服這一瓶頸,傅祥帶領團隊成員開始攻關。最終,他們開發(fā)出一款新型的匯流環(huán),當年就為公司節(jié)約200多萬元的成本。
這些年,傅祥從沒有停止過創(chuàng)新的腳步。在安裝某天線射頻單元時,他研發(fā)設計的可調節(jié)的工字形安裝支架,不僅解決了安裝過程中的工藝難題,而且操作起來十分簡潔方便,一名工人就能完成安裝,之前需要兩人配合才能安裝。
傅祥手下還帶了10多個徒弟。“我始終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先讓他們喜歡上這份工作,接著才把自己的技能和經驗深入淺出地傳授給他們。”傅祥說,現在他的很多徒弟都能獨當一面。傅祥的徒弟樊璐說:“跟著師傅學到的不僅是技術,還有處理問題的方法,讓我們終身受益。”
本報記者 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