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九點,一場莊重的憑吊儀式在雨花臺烈士陵園舉行。來自四十多個雨花臺英烈家庭的近兩百位親屬,在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前默哀,敬獻鮮花,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對親人的哀思。 本報通訊員 張洪 本報記者 吳彬攝
長三角城市網(wǎng)訊 青山埋忠骨,鮮花祭英靈。昨天上午,近200位雨花英烈親屬從全國各地趕到雨花臺烈士陵園,為逝去的親人們獻上鮮花,表達深切的思念,并以烈士的精神激勵自己和后人。不少市民也冒雨前來,自發(fā)向烈士獻花。
“每年清明,江寧的鄉(xiāng)親都要祭拜我爺爺”
“爺爺這一輩子,為了革命傾盡心血,犧牲掉了親情,舍小家為大家。”昨天上午7點40分,鄧振詢烈士的孫女鄧春蘭,帶著女兒,坐了近18個小時的火車從江西贛州,趕到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獻上了一束菊花。
鄧春蘭說,1926年,北伐軍進入江西時,爺爺就毅然離開了新婚妻子,積極投身農(nóng)民運動。“1931年,我父親出生了。但爺爺忙于革命,常年不在家。一年多后,奶奶被敵人的飛機轟炸身亡,爺爺甚至都沒能趕回來收尸。幼小的父親因為無人照看,得了天花,病得奄奄一息。爺爺匆匆趕回來看了一眼,把父親托付給熟人照料,又走了。此后的10多年,一直到爺爺1943年犧牲,父子倆再也沒能見上一面?!编嚧禾m說。
在雨花臺祭拜之后,鄧春蘭還要趕到江寧祿口馮潭村,去爺爺當年犧牲的地方獻上一束花。“1943年,爺爺和部隊一起連夜轉移,不幸在高橋秦淮河渡口犧牲。我去江寧祭拜時,發(fā)現(xiàn)很多鄉(xiāng)親每逢清明節(jié),都自發(fā)到爺爺?shù)募o念碑前獻花。他們說,你爺爺當年保護了這一帶許多的百姓,后人不會忘記他?!?/p>
“爺爺和奶奶同赴刑場,毫無懼意”
趙連軒和劉英夫婦,是犧牲在雨花臺為數(shù)不多的“雙烈士”。昨天,他們的3個孫女、一個孫女婿,以及兩個重孫,全家6口人從安徽鳳陽趕來祭拜。
“爺爺原在鳳陽火柴廠當童工,經(jīng)常遭到公司老板的打罵,忍饑挨餓。1928年,他在工人夜校讀書,接觸到了進步思想,慢慢走上革命道路。”趙連軒的孫女趙德敏,隨身帶著一本已經(jīng)翻閱得起了毛邊的《鳳陽英烈》,給孩子們講起了爺爺?shù)墓适隆?/p>
“這是我們家族的傳統(tǒng)。每到清明節(jié),都要把這本書帶上,帶著孩子們來雨花臺。”趙德敏說,爺爺犧牲得十分慘烈,“爺爺被捕時,擔任鳳陽縣委書記,奶奶是婦女主任。在獄中,爺爺嚴辭痛斥勸降的叛徒,經(jīng)受嚴刑拷打,寧死不屈。爺爺是和奶奶一起,被押往刑場的。在上刑場的途中,爺爺高舉拳頭,大聲向沿途群眾呼喊革命口號,敵人硬生生地打斷了他的胳膊。犧牲時,爺爺只有25歲?!?/p>
半個多世紀后,烈士后人終相逢
在雨花臺,長眠著兩位年輕英俊的“天之驕子”――程履繹和成貽賓。原本應該在大學校園里攻讀學問的他們,用滿腔熱血,譜寫了舍身報國的壯歌。昨天,他們的后人在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尋找后,終于在雨花臺相逢。
1949年4月1日上午,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10所大專院校的學生和部分教職員工6000余人舉行大游行,要求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和平談判“八項條件”。游行結束后,回校學生遭到國民黨暴徒圍毆和毒打,被打死和被打重傷致死3人,釀成“四?一”慘案。
其中,兩名犧牲學生就是國立中央大學的程履繹和成貽賓,他們分別只有28歲和22歲。程履繹犧牲時,留下只有11個月大的兒子程常青。成貽賓當時還沒有結婚,后來父親做主,把成貽賓哥哥的孩子成材過繼給他做兒子。
“從1953年開始,我?guī)缀趺磕甓紒碛昊ㄅ_祭拜,從未間斷過?!?4歲的成材說,雖然從未見過這位“烈士父親”,但他為革命事業(yè)犧牲了年輕的生命,全家人一直以他為榮?!斑@么多年來,我還有一個心愿,就是找到程履繹烈士的后人?!?/p>
昨天,70歲的程常青從湖北專程趕來雨花臺祭拜。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程常青和成材終于見面了,兩位古稀老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百感交集。“我們的父親為了追尋真理和正義,犧牲在黎明前夕。今天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我倆就像親兄弟一樣。我們會把父輩的遺志傳承下去,讓子孫永遠銘記?!?/p>
本報記者 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