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鐵鐘和石碑是文物嗎?
常報全媒體訊 市民陳漢梁近日向記者反映,稱戚月線邊的鄭陸鎮(zhèn)三皇廟村胡莊頭有兩處文物,分別為清道光石碑、民國鐵鐘,未列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名錄,但卻具有一定的文獻與歷史價值。
陳漢梁今年70多歲,小時候經(jīng)常來胡莊頭短暫居住,早就知道這里有一座圓通庵。他說,這兩處文物即為圓通庵的遺物,前段時間有文物販子曾到胡莊頭打探,試圖買走這兩件文物,被村民阻止了。

記者看到,鐵鐘位于村中的籃球場邊,懸掛在水泥架子上。鐵鐘高約近80厘米,底徑近50厘米,連同鐘鈕在內(nèi)總高近1米,鐘上有“胡莊村圓通禪院”大字,其中“胡莊村”三字略小,“圓通禪院”4字每個字都有近10厘米大。落款為“無錫曹三房造”,并有“民國戊午年冬月立、本善妥化 合境平安”的邊款,以及捐款人姓名,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唐家的婦女,稱為唐某氏。鐘上部有回字紋,下部還有八卦圖案。

石碑為青石質(zhì),總高約120厘米,寬70厘米,厚約12厘米,碑名為《重修圓通庵碑記》,正文約300字,記述庵堂重修的經(jīng)過,還附有捐錢人名單及捐款數(shù)量。根據(jù)碑文內(nèi)容,建碑時間應(yīng)為道光二十五年歲次乙巳仲春,即公元1845年??上б褦嗔褳閮山兀舟E仍清晰可辨。
據(jù)了解,無錫曹三房是著名的冶坊,江蘇著名文物學(xué)家肖夢龍《論吳文化冶鑄》一文披露,明代,無錫曹大房、曹二房、曹三房冶坊鑄造的法器在國內(nèi)許多名寺古剎早有陳列,聲名遠播。
“我以前就聽老人們說我們這只鐵鐘就是在無錫鑄造的?!贝迕裉仆⒋航榻B,聽老人們說,圓通庵至少在清康熙年間就有了;1940年代,庵中由一位叫時民的和尚主持,后來圓通庵部分房屋被村中小學(xué)占用,來了一位姓施、一位姓顧的老師,于是有了“施、顧做先生,時民做校長”的順口溜,一些年長村民至今還記得。
對本地地情頗有研究的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余忠良告訴記者,過去常武地區(qū)民間存有大量的銅鐘、鐵鐘,主要集中于寺廟、庵堂、祠堂等帶有公共場所性質(zhì)的地方。由于各種原因,大多數(shù)鐘被毀,如今各大寺廟里的鐘多數(shù)是改革開放后新鑄造的,民國及民國之前的鐘已很少見。至于石碑,在過去通常被砌入河道駁岸、被充作街沿石,更多的被擊碎鋪入碎石路面,因而能保存至今的不多。
記者查詢《常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集》和《武進文物古跡》等近年出版的本地文物資料,以及記載鄭陸鎮(zhèn)地情的《鄭陸鎮(zhèn)志》,均未發(fā)現(xiàn)胡莊頭圓通庵石碑與鐵鐘的記載。
“鐵鐘距今已有百年,而道光年間的石碑距今已有170多年,我們希望這兩處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護,畢竟現(xiàn)在放在村上不安全。”陳漢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