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圖》是南宋畫家陳容創(chuàng)作的畫作,描繪了九條形態(tài)各異的龍,或攀伏山巖之上,或游行于云空之中,將龍的種種神態(tài)刻畫得非常生動。
在杭州上城區(qū)紫陽街道的一場“社區(qū)春晚”上,《九龍圖》以一種特別的方式亮相了。
現(xiàn)場,一邊是熱鬧的演出,另一邊則是火熱的創(chuàng)作。
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師程潛正帶領著青年與兒童一同繪制宋代名畫《九龍圖》,他們想用這份頗具新意的作品,來為龍年祈福。
大家執(zhí)筆蘸墨,在白色的畫卷上繪制著。
水墨氤氳中,9條形態(tài)各異的龍逐漸呈現(xiàn)于觀眾眼前。
“我們創(chuàng)作的這幅《九龍圖》由9張畫紙組成,長5.4米,寬2.91米。在原畫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原畫中的龍是一字排開的,我們則是做了三層的排列,用這樣的方式把9條龍‘復刻’上來了。”程潛說。
為了讓畫作更加貼近新年的氛圍,創(chuàng)作中,程潛還對畫作進行了“加亮”處理。
看著眼前順利完工的作品,程潛覺得,整個繪制過程辛苦但值得。
“整體下來還是很順利的,從最初的構思,到畫作的亮相,在大家的助力下,進展很順利,作品的呈現(xiàn)也是非常磅礴大氣,挺自豪的。今天在完工的那一刻,我的腦子里一直回旋著兩個字,震撼!希望每一個看到作品的人,也能同樣擁有這種感覺?!?/p>
程潛指著剛剛繪制完成的畫作告訴潮新聞記者,《九龍圖》的原畫看起來比較素淡,現(xiàn)在的這幅作品,整體是暖色調,看起來更鮮亮也更喜慶。“比如,鱗片上染了赭石,我們都是一片片染的,每一片至少染三遍,火焰就用朱砂繪制,里面的石頭,用三綠三青稍做調和。”
其實,在現(xiàn)場兩個小時的創(chuàng)作,主要以潤色、收拾畫面為主,這也是完成這幅畫作的最后一步,而更多的力氣則是花在了前期。
為了完成這幅作品,程潛總共花費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準備。從出底稿到色稿,以及前期的各項繪制工作,由50多人的團隊參與創(chuàng)作。團隊包括中國美院的大學生,中小學生,還有很多工作人員,大家一起齊心協(xié)力,才有了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為什么想到繪制宋代名畫《九龍圖》?
程潛說,馬上就要到龍年了,希望通過這樣一幅創(chuàng)作,寄予吉祥、繁榮和美好的寓意,讓每個人都能沾染一份喜慶,也獲得一份好運。
杭州市上城區(qū)紫陽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去,將會對這幅畫作進行裝裱,也會在街道里尋找一處合適的場所進行展陳,希望在龍年即將到來的時候,這幅畫作可以吸引大家前來打卡,也讓大家通過欣賞畫作,收獲一份新年的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