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在京隆重召開。泰州籍“兩院院士”李德仁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主持、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院長楊國來作為第三完成人共同完成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一門三院士”
今年85歲的李德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測繪遙感學家,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1939年12月,李德仁出生于泰州姜堰溱潼,他和弟弟李德毅及堂弟李德群被稱為“一門三院士”。
△從左至右分別為李德毅、李德仁、李德群
李德仁11歲考入泰州中學,中學時期,各科成績基本都是滿分。1957年,李德仁被武漢測量制圖學院錄取。1982年,已經(jīng)43歲的李德仁遠赴德國,分別在波恩大學、斯圖加特大學學習。在波恩大學,他提出的“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測繪界稱為“李德仁方法”。在斯圖加特大學,他只用兩年半時間,便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論文和學位課程,解決了誤差可區(qū)分性這一世界測量學史上的百年難題。
博士畢業(yè)時,德國多家機構向李德仁伸出“橄欖枝”,但他毫不猶豫選擇回國。1985年2月,他回到母校武漢測繪學院任教,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近40年來,李德仁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他攻克衛(wèi)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wèi)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fā)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tǒng),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chuàng)新團隊)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榮譽會員”,成為我國獲得“布洛克”金獎的第一人。
李德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1967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現(xiàn)東南大學),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海里奧特·瓦特大學博士學位,學成后毅然回國報效國家。李德毅是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咖”,他認為,人工智能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改變著世界,智能時代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決策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
李德群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專家。1968年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yè)后,他到縣城當了10年技術員。1978年,33歲的李德群進入華中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為了適應國內(nèi)注塑成形迅速發(fā)展的需要,41歲的李德群應邀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全身心投入注塑成形過程模擬技術的研究。1987年,李德群拒絕了留美工作邀請,懷著科研報國的堅定信念,毅然選擇回國,參與籌建塑性成形模擬及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率先開創(chuàng)數(shù)字化材料成形研究的新方向。2022年,李德群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0”到“1”的飛躍
“心情非常激動!”24日上午,手捧獲獎證書,楊國來難掩心中喜悅與自豪,“16年磨一劍!這份寶貴的榮譽是陳政清院士帶領整個團隊取得的,是屬于國家的!”
陳政清院士是工程力學專家,長期從事橋梁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2008年,他帶領團隊啟動“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研究。
“這一項目完全是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睏顕鴣斫榻B,減振緩沖耗能技術是保障大型工程結構和重型裝備在動力作用下安全長壽的共性關鍵技術,比如,大型橋梁在遭遇風災時需要確保安全的最大對抗力,即最大風荷載;建筑物可以承受的最大地震強度,即抗震烈度等。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基本依賴國外進口的液壓油阻尼技術,來確保大型工程結構在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和地質(zhì)災害時的安全性。然而,這項技術存在一些缺陷,由于液壓油為液體,易滲漏,需要密封,但使用時間長了依然會出現(xiàn)漏油情況,對緩沖效果影響很大。液壓油又極易受溫度影響,導致性能不穩(wěn)定,并且其阻尼技術是依賴摩擦耗能,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磨損,降低使用壽命直至失效。
另外一項技術是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傳統(tǒng)電渦流阻尼技術,相較液壓油阻尼技術,該技術不依賴摩擦、不需要密封、生態(tài)環(huán)保,但受到耗能密度低、高速工作時性能退化的制約,一直無法用于工程結構減振。
陳政清院士科研團隊經(jīng)過16年不懈努力,以“十年磨一劍”的堅韌和毅力,研發(fā)出與液壓油阻尼原理完全不同的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并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徹底打破“技術依賴進口”,實現(xiàn)從“0”到“1”的飛躍。
“這項新型技術既突破了傳統(tǒng)電渦流阻尼技術的兩大制約,又解決了液壓油阻尼技術在使用中的各種難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可靠性高、結構簡單、服役壽命長、生態(tài)環(huán)保,比技術進口至少節(jié)省三分之一成本?!睏顕鴣硎肿院赖卣f,將永磁式電渦流阻尼器成功應用于土木工程抗震減振領域,是團隊首創(chuàng),中國首創(chuàng)!這項發(fā)明從根本上改變了電渦流阻尼難以用于大型結構減振的狀態(tài),被國內(nèi)外專家評價為“耗能減振領域的革命性突破”。
記者了解到,“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fā)與應用”項目至今已取得50余項國內(nèi)外專利,形成了具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的磁阻尼新技術系列減振產(chǎn)品。自2013年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以來,已成功推廣應用于土木、電力、工程機械等多個行業(yè)的120余項大型工程,遍及全國26省及摩洛哥、馬來西亞等國。比如,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世界最大跨度鋼管混凝土鐵路拱橋藏木特大橋、世界最大跨度人行橋張家界大峽谷玻璃人行橋等。
如今,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的殊榮是對科研團隊16年艱辛研發(fā)之路的褒獎,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科技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科研攻關任重道遠?!睏顕鴣碚f,項目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領域等待大家去探索研究,也需要更多科研人才的加入,“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有多位老師也即將加入到研發(fā)團隊中,一起為項目的后續(xù)研發(fā)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