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巷一頭連著大西路,一頭通向同鑫里,300多米長。這個聽起來頗具親切感的巷名,與鎮(zhèn)江的回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在鎮(zhèn)江,回民有著圍寺而居的習俗,而爸爸巷旁是山巷清真寺,這一帶逐漸形成了回民聚居區(qū)。爸爸巷便位于這樣的聚居區(qū)內(nèi),因巷內(nèi)多為回民居住而得名。日前,記者來到爸爸巷,感受這里民族交融、共榮共長的故事。
據(jù)清真寺相關負責人介紹,“爸爸”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應翻譯為“巴巴”,原為對家族里男性長者的尊稱。如今隨著社會交流的發(fā)展和地域的不同,其詞義也在擴大,伊斯蘭教的圣賢學者、領袖、老師、監(jiān)護人等都可以稱呼為“巴巴”。
在歷史長河中爸爸巷曾涌現(xiàn)出許多重要的機構和人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西路一帶的巷子有很多居委會,像九如巷居委會、萬家巷居委會等?,F(xiàn)在的爸爸巷15號就是以前的爸爸巷居委會。”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大一點的巷子都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居委會,直到2000年左右才統(tǒng)一合并為楊家門社區(qū)居委會。
爸爸巷還有新蘇印書館的前身?;刈寰用翊靼俅ㄔ谟H友資助下,在爸爸巷內(nèi)開辦了一家小型印刷廠。1929年江蘇省會遷至鎮(zhèn)江后不久,他與同仁合股,將印刷廠遷到大西路魚巷對面,并取名“新蘇印書館”。在1937年淞滬會戰(zhàn)時,戴百川一度利用新蘇印書館的設備,每晚自費出刊《快訊》,報道電臺所播之前線新聞和戰(zhàn)況,發(fā)到民間,深受群眾的歡迎。
爸爸巷,這條承載著豐富歷史與文化內(nèi)涵的古老通道,不僅見證了鎮(zhèn)江的滄桑變遷,還孕育了眾多優(yōu)秀的歷史建筑。其中,笪氏民居便是代表之一。今年78歲的鄒阿姨住在里面幾十年了。她說,笪氏民居建于民國初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這座房子結構獨特,為三進三出式布局,擁有寬敞明亮的房間和精致典雅的裝飾。更為難得的是,它還擁有一前一后兩個小花園,為居住者提供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休閑空間。
回憶起往昔歲月,鄒阿姨感慨萬千。她告訴記者,剛搬進這座房子時,這里可熱鬧了,最多時有十幾口人共同居住。天氣好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在院子里曬曬太陽、聊聊家常,充滿了歡聲笑語。那時,窗戶都是傳統(tǒng)的八仙窗,既美觀又實用。天冷時,他們會將窗戶拆卸下來清洗和保養(yǎng);而到了夏天,則再重新裝上,以抵御酷暑。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遷,年輕人逐漸離開了這里。如今這座民居里只剩下三位老人居住。日常相處中三位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相互扶持、彼此關照,早已把對方當成了自家人。(記者 卞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