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9歲的泰州市海陵區(qū)居民趙洪五帶著一家五口,參觀泰州市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展”,在“明清時期的政治與軍事”展柜前,老人見到了那把闊別71年之久的“家傳寶貝”——清代寶劍。
“寶劍完好如初,就是對父親最大的告慰。”趙洪五全家在展柜前合影留念。
1954年,10歲的趙洪五到原泰縣文化館的“文物陳列處”去游玩。當他看到一把棕色寶劍時覺得眼熟,神似家中父親珍藏的一把寶劍?;丶液螅穯柛赣H,家里的寶劍是不是被父親捐給了縣文化館?父親承認,館里的寶劍正是家里的寶劍。原來兩年前,即1952年,父親就響應國家號召將自己心愛的寶劍捐了出去。
“父親非常愛惜這把寶劍,平時都不讓我們子女碰它?!备赣H捐出的文物在縣文化館展出了,在當年,這實在是莫大的榮耀。趙洪五清晰記得,此后他多次帶著小伙伴到文化館,自豪地講解寶劍背后的故事。
此后,父親去世,趙洪五接著求學、成家、立業(yè),無暇顧及兒時心心念念的寶劍。直到今年7月,趙洪五時年79歲,接近耄耋之年?!案赣H捐贈的那把劍在哪兒?71年過去了,寶劍保存得怎么樣了?”
為此,趙洪五撥通了泰州市政務服務熱線,打聽此劍的下落。
接到趙洪五老人的信息后,泰州市博物館迅速安排專人查找上世紀50年代的捐贈記錄。果然在庫房發(fā)現(xiàn)這把寶劍,登記的捐贈人姓名叫“趙惕僧”。
“趙惕僧就是我父親趙鐵僧?!崩先私忉尩溃涓改贻p時生過一場大病,休克瀕死,后來恢復健康,爺爺奶奶便將父親送去寺廟做了和尚,并取法號“趙鐵僧”。而“惕”和“鐵”在泰州方言里的發(fā)音接近,導致當年登記入冊時,出現(xiàn)了筆誤。
根據(jù)老人的記述,以及登記原始資料對比,泰州市博物館確認,館藏的這把棕色木鞘寶劍是趙鐵僧1952年捐贈的那把。
泰州市博物館保管征集部副主任鈕希強告訴記者,趙氏捐贈的這把寶劍,長72厘米,劍身寬4厘米,深棕色木質劍鞘,劍鞘有吊繩和金屬夾,可與腰帶連接。劍鞘和劍柄包有黃銅紋飾,劍身則是鋼制材質。從其樣式來看,應為清代大戶人家用以鎮(zhèn)宅、玩賞、供奉之用。
泰州市博物館館長解立新介紹,1958年,原縣級泰州市博物館的庫房面積僅300平方米,搬至新館后,庫房面積達1600平方米,總館藏文物11670件/套?!斑@其中就有不少是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之前因為面積太小,沒條件展出,如今庫房具備防潮、防蟲、防塵、防光等功能,并配備恒溫、恒濕儲藏柜,文物保存的環(huán)境更好了。”
“所以,趁這次改造升級,我們決定將此劍連同其他部分贈送文物,一起在新館首次展出,以此表達對包括趙鐵僧老人在內的所有捐贈者的感謝和回饋?!苯饬⑿抡f,歷經71年,趙家捐贈的這把寶劍,仍然像當年一樣保存良好,這是捐贈人家族和幾代文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官方和民間對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雙向奔赴”。
解立新表示,今后,泰州市博物館還會根據(jù)捐贈物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結合展覽需求,最大程度讓庫房文物與廣大市民面對面,讓更多傳承泰州文化的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