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AV网址|亚洲手机免费在线|最新av网址发布|67194成人草|在线国产视频91|一区二区无码竹菊|91国产精品综合|日本熟女综合视频|国产免费强奸视频|最近中文字幕99

淮安

首頁>地方頻道>淮安>洪聲嘹亮

漲知識!帶你了解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沿革

洪澤湖大堤又稱高家堰,北起江蘇淮安市淮陰區(qū)馬頭鎮(zhèn)里運口,南至盱眙縣大張莊,全長67.25千米,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防洪工程。明萬歷七年(1579年),設立高堰大使對高家堰進行管理。清代為加強洪澤湖大堤的管理,設立了“河、道、廳、汛”四級管理機構(gòu)。民國期間,洪澤湖大堤納入江北運河工程管理體系,設立“局、所、汛”三級管理機構(gòu)。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經(jīng)歷了數(shù)次調(diào)整。自高堰大使設立至今,管理機構(gòu)沿革約440年。但以“汛”為基層管理單位的體制一直沒有改變過。厘清這一國家重點流域性堤防管理機構(gòu)的演變、沿革,對今天的堤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1 | 前言

明萬歷六年(1578年),潘季馴第三次出任總理河道(明代官職,清代稱河道總督),擔負治理黃河、運河的重任。為了保證漕運暢通,實施“蓄清、刷黃、濟運”的治河方略,大筑高家堰60余里以抬高洪澤湖蓄水位。清代,延續(xù)明代治河方略??滴跏四辏?679年),河道總督靳輔將洪澤湖大堤修筑至蔣壩,次年泗州城、明祖陵淹沒,洪澤湖全面形成。為了確保洪澤湖大堤防洪、蓄水安全,各代中央政府先后設立了堤防管理和搶修機構(gòu)。為適應工情、水情、治河策略及戰(zhàn)爭的需要,這些機構(gòu)又不斷變化調(diào)整,歷經(jīng)明晚期、清代、民國,延續(xù)至今已有440余年。目前,少見有關(guān)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沿革方面的研究信息,尚未發(fā)現(xiàn)學界有此方面的文章發(fā)表。厘清這一國家重點堤防管理機構(gòu)的演變、沿革,對今天流域性堤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2 | 洪澤湖大堤的形成

2.1修筑過程

洪澤湖大堤明清又稱高家堰,傳說始于東漢,新考證始筑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萬歷六年至七年,總河潘季馴將高家堰修筑至越城,萬歷十六年續(xù)修至周橋??滴跏四?,河道總督靳輔將洪澤湖大堤修筑至秦家高崗(蔣壩),乾隆八年(1743年)續(xù)修至蔣家閘,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后修筑至盱眙大張莊附近的老堆頭。其間,為防御洪澤湖風浪沖刷,自萬歷八年(1580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歷時202年,修建了60.1千米石工墻;同時為了宣泄汛期淮河洪水,先后修建了高堰三閘、高堰六壩(唐埂六壩)、山盱五壩、三河(仁義禮)兩壩等26座減水閘壩。

2.2里程樁號

今天的洪澤湖大堤專指淮陰區(qū)馬頭鎮(zhèn)里運口,南至盱眙縣馬壩鎮(zhèn)大張莊之間的堤防,全長67.25千米。1965年,在編制洪澤湖大堤加固工程初步設計時需要準確定位加固堤段位置,因此江蘇省三河閘管理處在遵循歷史堤線的基礎上,沿線埋設了里程樁和百米樁。北端“零公里”起點在里運口樁號 0K+000M,南端終點在大張莊樁號67K+250M。1966年,水利部和國家計委批復洪澤湖大堤加固工程初步設計書,認可了這一堤線長度及里程樁位置。

2.3涉及的行政區(qū)

明清洪澤湖大堤沿線,涉及江蘇省的清河縣、山陽縣和安徽省的盱眙縣。明代至清早期,高家堰專指清河縣武家墩稍南(約7K+000M)至山陽縣周橋(45K+500M)之間的堤防。康熙中期以后,洪澤湖大堤泛指武家墩稍北橫堤頭(4K+700M)至盱眙縣蔣壩(61K+500M)之間的堤防,清后期堤防延伸至盱眙大張莊堆頭附近(66K+100M)。另外,馬頭鎮(zhèn)里運口(0K+000M)至橫堤頭(4K+700M)之間的堤防又稱臨湖堤,屬清河縣地界。

3 | 總河及河道總督的演變

明代,總理河道簡稱總河,為河道最高管理機構(gòu),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正式設立,駐地山東濟寧。清初,總河改為河道總督,康熙十六年(1677年)遷至江蘇清江浦。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總督分設,江南河道總督管理江蘇境內(nèi)黃河、運河、淮河(洪澤湖)修防事務,駐地清江浦;東河總督管理河南、山東境內(nèi)黃河、運河修防事務,駐地濟寧,后遷至開封。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北決,江蘇境內(nèi)的運河、淮河不再受到黃河的威害。咸豐十年六月,清政府裁撤江南河道總督衙門,以漕運總督兼管河務。

4 | 明代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

4.1南河分司

明萬歷、天啟年間,馬頭鎮(zhèn)至高家堰、越城南一帶河防,由工部派出的南河分司管理,駐地高郵,主官為郎中。主要負責里運河及高家堰一帶河道的修防及堵口搶險等事宜。張譽、羅用敬、黃曰謹、朱國盛等曾任南河郎中。

4.2高堰大使

萬歷六年(1578)九月,總河潘季馴委派南河郎中張譽、指揮俞尚志等人修筑高家堰,以攔蓄淮水。北起武家墩南,南至越城,長六十余里,堰高一丈五尺,頂寬五丈,底寬十五丈。

為加強高家堰新筑堤防的日常管理,萬歷七年總河潘季馴奏請?zhí)碓O高堰大使一員,負責日常修守事務,并兼管柳浦灣堤防,任期約三年,堤夫初為800名。受工部委托山東東平州倉大使李時萼,曾帶領該州遙夫分筑高堰工程,其勤慎克濟,表現(xiàn)突出,被任命為首任高堰大使。高堰大使的日常管理工作,專聽淮安府清軍同知提調(diào)。管堤大使廳位于七里墩東南、高家堰東側(cè)(圖1)。萬歷十六年(1588年),高家堰堤防續(xù)修至周橋,為強化管理,潘季馴奏請高家堰大使專管本堤,不再兼管柳浦灣堤防修守事宜。萬歷十八年五月,郭東稟曾任高堰大使。萬歷二十二年,高堰大使還參與了周橋以東草子河堤防的修建,并負責部分堤段的護守。萬歷二十四年,總河楊一魁把“高家堰堤夫”盡調(diào)別處防守,高堰由山陽長夫接管。天啟年間,高堰在編堤夫345名??滴醵辏?683年),河道總督靳輔奏請“高家堰當全湖之沖,必須官品稍大之能員防守,而現(xiàn)在系一大使,官品太微,應裁去大使,改設高堰主簿一員”。

圖1 1580年后高家堰堤工圖

5 | 清代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

5.1管理機構(gòu)職責及層級

清代河道實行文職、武職協(xié)同管理的體制?!胺灿袣J工之處,設一武弁即應設一文職。武職專管兵丁、栽柳、蓄草、填補獾穴狼窩、下埽簽樁等務;文職負責購辦物料、動用錢糧,以及督管歲修人夫等事?!?河道管理實行“河、道、廳、汛”四級管理體系。河道總督下設管河道,負責督修河務工程,兼掌錢糧出納。道之下的機構(gòu)為廳,文職為同知或通判,武職為守備或協(xié)辦守備。廳下轄汛,每汛負責修守的堤岸長幾千至上萬丈不等。各汛文職為主簿、縣丞,武職為千總、把總、分防外委和協(xié)防等。每一汛設堡房若干,每堡相隔約2~3里,有河兵與堡夫駐守。洪澤湖大堤由江南河道總督下轄的淮揚道管理,具體由其下轄的高堰廳、山盱廳分段管理。另里運口至橫堤頭間的4.7千米臨湖堤,由淮揚道下轄的里河廳運口汛負責管理。

5.2高堰廳

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山清盱眙同知管理高堰河務??滴跞辏?693年),由山清盱眙河務同知分設高家堰通判,機構(gòu)稱高堰廳,設通判一員,專管洪澤湖高家堰堤工,不久改為高家堰同知??滴跞迥辏?696年),又改為山盱同知??滴跞四辏?699),將山盱河務同知分為高堰河務通判、山盱河務通判,分別管理洪澤湖大堤北段和南段(圖2)。

高堰河務通判駐高家堰,管轄高堰汛、高澗汛(北),管理洪澤湖大堤北段,北自里河廳清河縣橫堤頭(4K+700M),南至高良澗禹王廟前(34K+500M),約52里。咸豐十年六月裁,改設淮安府同知管理。

圖2 高堰廳山盱廳管理范圍圖

高堰汛。高堰主簿一員,駐高堰??滴醵?,高堰大使改設為高堰主簿,屬山清盱眙同知管轄。康熙三十二年改屬高堰通判,駐高堰??滴跏吣曛了氖四辏薹篮萄吹?,上自清河縣界橫堤頭(4K+700M)下至石工頭(23K+000M,今西順河鎮(zhèn)老堆頭),康熙四十九年管理范圍又向南延伸至小黃莊(29K+500M,今高良澗鎮(zhèn)洪祥村舊址)。

高澗汛。高良澗主簿一員先駐周家橋,后駐高良澗。原屬山清盱眙同知,康熙三十二年改屬堰盱通判,三十八年分屬高堰、山盱兩通判管轄。修防湖堤汛地,上自石工頭(23K+000M),康熙四十九年后向南調(diào)整至小黃莊(29K+500M),下至周家橋[6] (45K+500M)。其中,以高良澗禹王廟(34K+500M)為界,北段稱“高澗北半汛”屬高堰通判管轄,南段“高澗南半汛”屬山盱通判管轄。

5.3山盱廳

山盱河務通判。設通判一員,管轄山陽、盱眙兩縣洪澤湖大堤南段,北自高堰廳界高良澗禹王廟前起,南至盱眙縣秦家高岡(蔣壩)止,因跨山陽、盱眙兩縣,機構(gòu)稱山盱廳??滴跏暝O盱眙同知一員駐盱眙,十七年改為山清盱眙同知,移駐淮安,十九年仍歸山清同知,移駐甘羅城。康熙三十二年設高堰山盱通判,三十八年(1699)又分設山盱通判,駐周橋,下轄高澗汛(南)和徐壩汛。道光十四年五月,因洪澤湖蓄水位抬高南段堤防管理任務繁重,改設山盱同知。咸豐十年六月裁。同治以后,洪澤湖大堤修防改由新設淮安府堰盱同知管理。康熙十九年,山盱廳還負責高堰(唐埂)六座減水壩的啟閉;康熙四十年六壩堵閉后,又承擔周橋以南“山盱五壩”和“三河兩壩”的啟閉。

高澗汛(南)。高良澗主簿一員,亦屬山盱廳管轄,駐汛高良澗。管理范圍,上自周橋(45K+500M)下至高良澗禹王廟(34K+500M)。

徐壩汛。管理堤段跨越江蘇山陽和安徽盱眙二縣,其中山陽約15里、盱眙約15里,由山陽縣高良澗主簿、盱眙縣縣丞分別管理。康熙十三年(1674年),設盱眙縣主簿一員,二十二年改為山盱主簿,駐汛翟家壩(蔣壩)??滴跞荒辏?692年),經(jīng)河道總督靳輔奏請,將盱眙縣分管山盱湖堤的主簿裁去,將周橋以南山陽、盱眙兩縣的30里洪澤湖堤防,統(tǒng)歸盱眙縣縣丞兼管修防,其范圍上自翟家壩(蔣壩),下至周家橋。

5.4河營管理機構(gòu)

清代洪澤湖大堤在實行道、廳、汛文職官員管理的同時,還實行了河營武職官員防守搶修的機制。江蘇境內(nèi)設淮徐淮揚營參將一人,洪澤湖大堤歸其下轄的淮揚河營游擊負責管理。

高堰汛千總一員,康熙十七年設,駐高家堰。修防湖堤汛地,上自石工頭(23K+000M)起下至清河縣橫堤頭(4K+700M)止。高澗汛把總一員,屬高堰、山盱二營管理,駐高良澗。

修防湖堤汛地,上自周家橋(45K+500M)起下至石工頭(23K+000M)止。徐壩汛把總一員,舊駐徐家口,后移駐周橋。修防湖堤汛地,上自翟家壩起下至周家橋止。高堰山盱河營,康熙三十八年設,守備一員。統(tǒng)一管理洪澤湖大堤的高堰、高澗、徐壩三汛。雍正七年,分設高堰河營守備,駐高家堰,守備一人,千總一人,把總一人,兵二百二十四名,管理高堰汛和高澗汛(北);山盱河營守備,駐高良澗,守備一人,把總一人,兵二百二十四名,管理高澗汛(南)和徐壩汛。

5.5咸豐十年后的管理機構(gòu)

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北流入渤海,黃河對江蘇的威脅解除。咸豐十年六月,清政府裁撤江南河道總督。同時被裁撤的高堰、山盱二廳,改設淮安府同知一員兼管。原由里河廳運口汛管理的臨湖堤,改歸淮安府督捕通判兼管。同治九年(1870年),高堰、山盱二汛歸淮安軍捕通判管轄,曾對被風浪濤刷的洪澤湖大堤工石后槽進行修補。同治十年四月,經(jīng)江蘇巡撫張之萬奏請,添設江蘇堰盱同知一員,駐守蔣壩,并將高堰、高澗(北)、高澗(南)和徐壩四汛,撥歸該廳管轄,維修經(jīng)費不足部分由漕運款項支付。

5.6堡房

雍正九年(1731年),經(jīng)江南河道總督嵇曾筠奏請《設立堡夫堡房》,每二里設堡房一座、堡夫二名,歸汛員管理。要求堡夫駐堡,負責日常巡守,并搜尋獾洞、鼠穴、修補水溝浪窩、積累土料,如遇險情則鳴鑼為號,上下堡夫協(xié)同搶護。

高堰廳,共設堡房19座,其中頭堡(橫堤頭)至14堡(小黃莊)由高堰汛管理,15堡至19堡(高良澗禹王廟)由高澗汛(北)管理。

山盱廳,共設堡房16座,其中第1堡(高良澗)至第6堡(周橋)由高澗汛(南)管理,第7堡至第16堡(蔣壩)由徐壩汛管理。嘉慶二十一年后,洪澤湖大堤向南延伸至盱眙縣大張莊附近,增設第17號堡房由徐壩汛管理。

堡房的設立對堤防的安全管理起到了重大作用。駐堤堡夫分段把守、責任明確,積極開展日常巡查、檢查、修補,工程隱患和險情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置、及時報告,為搶險贏得寶貴時間。堡房的設立還為搶險河兵提供了休息、避雨之所。

5.7清代河道官員的品級

一般情況下,河督居二品,若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銜,則為從一品,高于一省巡撫。

主要負責黃運兩河的日常修守,通常以黃河為主。河督擁有直隸軍隊,稱為“河營”。文職系列,道員為正四品;廳有大小之分,大廳設同知為正五品,小廳設通判為正六品;汛設縣丞、主簿,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河營武職系列,副將、參將與道對應,副將從二品,參將正三品;營與廳對應,設游擊、都司、守備,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千總、把總與汛對應,千總正六品,把總正七品。

管理洪澤湖大堤的高堰廳、山盱廳均為小廳,一般設正六品通判。有時根據(jù)工情、水情及管理任務的變化,也會設正五品的同知,如高堰同知、山盱同知、堰盱同知等。

6 | 民國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

6.1 納入江北運河管理體系

民國元年(1912年),洪澤湖大堤由蘇北運河上游堤工事務所兼管,萬立鈺為坐辦,駐淮陰。1914年,由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管理。1919年,由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管理,分設堰澗汛和徐壩汛。

1927年,由江北運河工程局管理,1928年8月具體由宿邳段事務所管理。1929年,調(diào)整為江北運河工程處淮邳段工務所管理。1932年,由江北運河工程局淮邳段工務所管理。1943年、1945年,蘇皖邊區(qū)政府建設廳水利處及工務處、淮寶縣政府建設科曾對洪澤湖大堤石工進行維修。1946年至1948年,由江北運河工程局第八段工務所管理。

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管理洪澤湖大堤期間,加強了汛期防守責任,劃分防守范圍,明確防守時間。堰澗汛:管理范圍為里運口(0K+000M)至高良澗(34K+500M)之間的臨湖堤防及石工,頭堡至中段十二堡于八月二十九日設防,中段自十三堡至下段十八堡于七月二十八設防,均于十月二十四日撤防,窩棚十八座,正副汛員各一員,隊目二十一名,兵丁三十六名。徐壩汛:管理范圍為高良澗(34K+500M)至蔣壩三河頭(64K+500M),自高良澗頭堡至十七堡于七月二十八日設防,十月二十四日撤防,窩棚十七座,正副汛員各一員,隊目二十一名,兵丁三十四名。

6.2 三河口的管理機構(gòu)

咸豐元年,黃淮大水,洪澤湖高堰志樁水位達2.34丈,位于洪澤湖東南部的禮字河(三河)石滾壩被沖開,形成巨大深塘不能修復。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決,自此淮河95%的洪水改由三河口入江,5%通過張福河入里運河。三河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防洪、蓄水功能顯得十分重要。同治以后,三河口由淮安府堰盱廳負責管理,汛后筑壩攔蓄湖水,為里運河航運、里下河灌溉及淮河航運服務,稱三河壩。筑壩經(jīng)費由海州分司在鹽費中收取,交由江北提督轉(zhuǎn)給堰盱廳。堵筑不及時,一般由海州分司電請兩江總督,再由兩江總督催促淮揚海道堰盱廳勒限堵筑。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河營及堰盱廳解散。1912年,民國之初內(nèi)戰(zhàn)不斷無暇顧及洪澤湖、里運河事務。兩淮鹽商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為了保障鹽運水源,在延續(xù)清末承擔的籌款任務外,又擔負起三河壩的管理事務,由駐扎在灌云板浦的淮北運副負責管理協(xié)調(diào),具體堵筑事宜由淮北岸運兩(鹽)商承辦。1919年,張謇任江蘇運河工程局督辦,負責蘇北運河事務。1920年,張謇致函兩淮鹽運使下屬的淮北運副,請求將三河壩收歸局管,鹽商表示同意。而安徽方面經(jīng)現(xiàn)場勘查后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三河壩“純屬安徽省盱眙縣境”,關(guān)系皖北十八縣防洪安全,于是成立了管理三河壩工局并派員進駐現(xiàn)場堵筑,引起蘇皖兩省爭議。

1922年,經(jīng)全國水利局協(xié)調(diào),三河壩管理爭議,在未經(jīng)解決以前,所有堵閉事宜,仍由鹽商籌辦。1929年,因三河口附近灘地被安徽盱眙墾務專局發(fā)包開墾,嚴重影響三河壩的堵筑,同時三河壩工局往往堵閉不及時,導致江蘇汛后航運及春季灌溉無水。因此,剛成立的導淮委員會請求將皖省三河壩管理權(quán)移交該會接收管理,兩省爭議再起。1934年,經(jīng)內(nèi)政、財政兩部邀集安徽省政府、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導淮委員會和江蘇省政府代表會商,并經(jīng)行政院“再三考慮”,核準“在三河活動壩未完成以前,原三河壩工局,似可準如安徽省政府所請,暫緩取消”?!拔┕芾砑岸轮?,務聽本會之命令。該局并應改歸本會直屬,所有職員由本會加委,所需經(jīng)費亦歸本會籌撥?!?/p>

7 | 新中國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洪澤湖大堤工程事務所管護,設有專職人員7人。1953年至1955年,劃歸江蘇省三河閘管理處兼管,并成立江蘇省洪澤湖大堤管理所。1957年,劃給洪澤縣、淮陰縣管理,以兩縣交界處的老堆頭(23K+000M)為界,以北至里運口(0K+000M)23千米由淮陰縣管理,以南至蔣壩(61K+500M)38.5千米由洪澤縣管理。1962年,受江蘇省水利廳委托,三河閘管理處協(xié)助洪澤縣水利局進行大堤修防工作。1965年7月22日,因蔣壩二帝宮石工墻倒塌40余米,被水電部全國通報。1966年3月,經(jīng)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高良澗至蔣壩的重點段,重新收歸省管,并成立江蘇省洪澤湖堤防管理所,隸屬江蘇省三河閘管理處。1986年,因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淮陰縣與洪澤縣管理分界由老堆頭(23K+000M)向北調(diào)整至大澗口(19K+875M)。

高良澗(34K+900M)以南至盱眙大張莊(67K+250M)的32.35千米重點堤防,由江蘇省三河閘管理處(現(xiàn)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下屬的洪澤湖堤防管理所(34K+900M—60K+646M)、三河船閘管理所(360K+646M—61K+556M)、三河閘管理所(61K+556M—67K+250M)分段管理,其防汛搶險責任按照屬地原則執(zhí)行,由洪澤區(qū)、盱眙縣人民政府負責。

8 | 結(jié)語

綜上所述,自明代萬歷年間至今,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不斷變化,經(jīng)歷由中央直管、中央與地方共管,最后演變?yōu)槭?、縣管理為主的過程,但以“汛”為基本單位的分段管理體制一直沒有改變過。由于洪澤湖大堤是“蓄清、刷黃、濟運”的水源工程,在保漕濟運的同時,又是里下河地區(qū)的防洪屏障,國計民生和社會經(jīng)濟地位十分突出。所以,不管時局政局如何變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洪澤湖大堤的管理。

作者簡介

張敏(1966— ),男,山東微山人,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chǎn)專委會會員,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正高級工程師,科長。研究方向:河湖及水工程運行管理。

來源:水利史研究

編輯:高 帥

審核:葉順亮

原標題:《漲知識!帶你了解洪澤湖大堤管理機構(gòu)沿革》

閱讀原文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025-84707368,廣告合作:025-84708755。
217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