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始終將住房安全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借助城市建設高速推進、G20杭州峰會整治等契機,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乘勢而上,緊緊著力“查、控、治”,高度負責扎實作為,穩(wěn)步推進城鎮(zhèn)危舊住宅房屋治理改造工作。到6月14日,已完成治理改造危房1355幢、86.71萬平方米,提前半年多全面完成省定的三年行動計劃任務。 排查鑒定建檔 明晰底數立法保障 “屬地為主,市區(qū)聯(lián)動,以區(qū)為主”。2014年起,杭州市制定了調查登記工作實施方案,培訓了1300名排查人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組織開展全面安全隱患大排查。共排查出丙類住宅房屋3673幢、502.7萬平方米。 選取推薦16家實力強、信譽好的鑒定機構,供各區(qū)(縣、市)選擇,以確保鑒定結論的準確權威。經逐一復核和安全鑒定,共鑒定出C、D級危險住房1232幢、81.32萬平方米,并報各級住建局備案,建立“一樓一檔”,為防控治理提供基礎數據。在鑒定過程中,及時處置危房123幢、5.39萬平方米。 為最大程度保障房屋使用中涉及的各類公共安全,對實施10年的《杭州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條例》進行全面修訂,以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應急搶險、巡查監(jiān)控、違規(guī)裝修查處等,于2016年3月起施行。擬定多項規(guī)章制度,詳細規(guī)定了治理改造工作的總體要求、實施步驟、組織機制、治理方式、申報審批、經費保障、監(jiān)督檢查等。 網格巡查監(jiān)測 智能化動態(tài)全管控 “治理為主,防控優(yōu)先”。治理改造工作啟動之初,杭州就建立了網格化的巡查防控機制。針對每一幢C、D級危險房屋,建立由街道社區(qū)組織的日常巡查,由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定期監(jiān)測的日常監(jiān)控機制。余杭還專門落實網格員工資和巡查裝備;富陽更對鑒定為停用和整體拆除的危房,實行3日一報制。 建立健全“一樓一方案”的應急處置預案,儲備物資和場地,以確保險情得到科學、有序、及時處置。落實“區(qū)—街道—社區(qū)”的各自責任,三級聯(lián)動,確保在突發(fā)事件來臨時,迅速轉移居民,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鑒于危房管理的動態(tài)性,杭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升房屋安全管理智能化:以房產GIS系統(tǒng)為依托,在對六個主城區(qū)的丙類住宅房屋進行現場定位的基礎上,建立運行任務、檔案、巡查、鑒定和處置“五管理”的模塊化動態(tài)管理系統(tǒng),確保每一幢危房都能得到及時的監(jiān)測處置。 明責任強保障 全力推進治理改造 成立杭州市治理改造工作協(xié)調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住保房管局),負責全市的統(tǒng)籌協(xié)調、政策制訂、指導監(jiān)督等。各區(qū)(縣、市)也均成立了相應機構,明確各自責任。上下一心,全面推進治理改造工作。 強化保障。市級各部門和單位積極配合,簡政放權,指導各區(qū)(縣、市)開通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縮短項目立項、規(guī)劃許可、土地使用等審批時限。確定“有責追償、業(yè)主主體、單位資助、政策支持”的籌資原則,解決資金需求…… 定項目、定范圍、定時間、定改造方式、定實施主體、定資金籌措方式,組織各地按此“六定”原則,“一幢一方案”,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各區(qū)(縣、市)敢擔當善作為,扎實實施治理改造。如上城以G20杭州峰會為契機,治理改造了思鑫坊等大量歷年遺留的危舊房;下城積極推進產權人和責任人單位參與治理改造;拱墅靈活運用政策,完成塘河南村34幢35幢的排危拆除;桐廬打造“樣板房”,明確標準,示范引領;西湖、江干等區(qū)設立專家智庫,提高治理改造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和有效性。 “老大難”遭遇“釘釘人”,“難啃的骨頭”不再難。在6月底前,杭州市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