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23.5元,送你些小蔥,慢走哦。”裝袋、收錢,笑臉盈盈的舒達杰,前腳送走一位顧客,轉身又招呼著新客人,“這棵娃娃菜很嫩的,今天的萵筍也很新鮮。”
“85青年”舒達杰,兩年前進駐錢江苑農貿市場,在二樓扶梯口租下一個攤位,每天凌晨跑批發(fā)市場進貨,專心做起蔬菜生意。之前,他在某品牌食品企業(yè)擔任市場營銷。
“相比以前,我更喜歡現(xiàn)在做的事,每天和顧客面對面,幫顧客料理菜籃子,實實在在地與顧客保持合作關系。” 舒達杰說。
眼下,他著手一件事——與河南焦作溫縣的基地對接,把當?shù)靥禺a鐵棍山藥引入杭州市場。他給自己訂了一個小目標,先尋找渠道,爭取在杭州每個農貿市場設個點,推廣這個特色農產品。
錢江苑農貿市場負責人詹勇聽說舒達杰的想法后,當即表示,將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物流配送環(huán)節(jié)。
“積極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是農貿市場的其中一項職責。” 詹勇表示,“圍繞農貿市場的關系包括市場經營主體、農產品經營戶和顧客等,各方在為 ‘菜籃子’服務的過程中,建立起合作共贏的關系,讓經營者舒心經營,讓大家吃得實惠又健康,這也是我們所有人希望看到的局面。”
筑巢引鳳盤活市場
平均半個月一次,每次發(fā)貨500斤,零售為主,老客居多。舒達杰的“鐵棍山藥”銷售有序進行中。他考慮通過品牌包裝等手段,擴大市場,“我一個人精力有限,想與人合作,一起推廣。”
“我和買菜的顧客之間也是互相合作,在日復一日的買賣合作中形成長期紐帶。” 舒達杰認為,“經過前期試水,我對杭州市場消費能力很有信心。”
在錢江苑農貿市場,和舒達杰一樣的有志經營戶,還有不少。
市場地下一樓的冷鮮禽經營戶,誠信經營18年,她為每一只冷鮮禽裝上保鮮袋,稱重后在袋上標注金額,方便顧客識別選購;一樓入口處的肉類經營戶,批發(fā)零售“兩條腿走路”,一天能賣掉6頭豬,日營業(yè)額破萬元;二樓一家蔬菜經營戶,大學畢業(yè)后立志賣菜,如今成了市場的明星經營戶……
“經營戶生意做好了,消費人氣旺了,市場這盤棋就能盤得活”。錢江苑農貿市場負責人詹勇,具有多年農貿市場管理經驗,當年被調派至錢江苑農貿市場擔任管理者后,他用一個半月的時間,調整市場經營戶架構,引強退弱。
“梧桐枝正茂,筑巢引鳳來”。詹勇認為,農貿市場是一個載體,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方式為經營戶創(chuàng)造繁榮的基礎條件,才能為市場提供后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巧解難題贏各方
自動扶梯、中央空調、觸摸電子屏、服務臺、單個攤位長度4米、2284平方米的面積設置84個攤位……四星級的錢江苑農貿市場骨子里透著“高端大氣上檔次”。
地下一樓賣水產、冷鮮家禽;一樓賣肉、水果;二樓主要賣蔬菜。“地不濕、無異味、菜安全、價公道、計量準、可休息、可追溯、連成網”。這里已經升級成為舒適、安全、便捷、優(yōu)質的購物場所,熙來攘往的顧客提著新鮮水靈的農產品滿意而歸。
其實錢江苑在經營過程中也遇到過難題。“應該說是所有農貿市場都會遇到的問題,‘馬路市場’。”詹勇說,“2014年初,五福農貿市場拆遷分流后,部分本地菜農自發(fā)形成了馬路市場。”
然而短短一個多月后,門口的“馬路市場”消失了。原來,錢江苑把這些菜農請到了市場。市場方面拿出3個攤位,免租金,每個攤位讓兩三位菜農共同擺攤,賣點自家種的蔬菜。
起先菜農們不愿意來,市場方面就聯(lián)合社區(qū)一戶一戶做工作,告訴菜農們,搬進市場里,不用風吹日曬,到了夏天還有空調吹。
十二三個農戶,擠在3個攤位里,品種少、量不多,輪流上午班下午班,“場面倒也挺溫馨的。”詹勇說,“直到現(xiàn)在,他們還是維持這樣的經營方式,市場方面對本地菜隨時抽檢,保證食品安全。”
自產自銷戶來了,馬路市場漸漸散去,經營秩序好了,市場客流也帶起來了。
另一方面,市場要求每個經營戶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并上墻展示,組織經營戶學習規(guī)范經營;強調原則性的同時,市場也對所有經營戶予以人性化管理,大家親如一家人,認認真真做生意。
“現(xiàn)在好多人每天開著車來我們市場買菜。”詹勇表示,“市場開辟了200余個車位,讓顧客買菜沒有‘后顧之憂’,盡情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