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百花上演的《步步驚心》。
浙江日報訊盛夏,在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合辦的“08級小百花越劇班”畢業(yè)典禮上,茅威濤一襲白衣長衫,深情表白:“盡管戲曲藝術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但我們仍對傳統(tǒng)文化抱有中國式的夢想。”
面對剛剛畢業(yè)的17位“小小百花”時,茅威濤問:我們到底應該演什么樣的戲?
是夜,著名導演郭小男執(zhí)導的越劇版《步步驚心》,成了這群年輕小百花畢業(yè)演出的舞臺:沒有水袖,沒有臺步,甚至5年寒窗所學的一招一式,好像都沒有派上用場。但在茅威濤心里,希望以這部傳統(tǒng)與時尚兼?zhèn)涞膽?,為小百花班打造屬于她們同時代的觀眾群體。原著及電視劇《步步驚心》不僅受眾群廣,而且花樣年華的宮廷戲,很能彰顯越劇唯美又時尚的氣質。
《步步驚心》首演,令觀眾驚艷。當天晚上,劇場座無虛席,浙藝院的學生都說:“很好看,很對年輕人的胃口。”
這,是否印證了小百花的夢想:讓越劇進入都市民間,成為更多人喜愛的藝術。
光陰荏苒,一晃30年。從眼前身穿白色T恤的畢業(yè)生,人們仿佛看到了朵朵如清水芙蓉般的第一代小百花:陳輝玲、何賽飛、董柯娣、陶慧敏、何英、顏恝、方雪雯、洪瑛……
30年前,一出《五女拜壽》,令小百花紅遍大江南北。
茅威濤坦言:“我并不奢望上世紀80年代人人爭看小百花的景象再現(xiàn),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戲曲舞臺藝術的小眾化,我們已無法漠視。但是我們必須堅持,我們希望越劇在‘社戲模式’進入‘劇場模式’中進行嘗試,使進劇場看戲能成為普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然而,越劇歸屬于地方劇種,并非主流文化,小百花開辟當代都市越劇新樣式,走都市路線是否要求太高?
茅威濤答:“越劇具有百年歷史,因此我們在精神和作品上堅守的同時,要引領都市人走進劇場。‘游西湖,喝龍井,看小百花’,將是我們發(fā)展的愿景。”
去年,浙江小百花推出一個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越劇》的主題演出,當顏恝、陳輝玲、董柯娣和茅威濤再一次在排練場上披上《西廂記》的行頭,目光相遇的瞬間,她們的臉上已經寫滿20余年的人生厚重。而重新在排練場上看到導演楊小青瘦小的身軀一次次對一盞燈、一把椅子等細節(jié)較真的時候,小百花也似乎回到了30年前。
“眼下,小百花聚集了原生代、新生代的演員,她們有許多機會,許多誘惑。但是,于清貧寂寞中,她們都選擇了越劇,因為舞臺藝術的魅力已經融入了她們的生命。”茅威濤說。
如今,百年越劇依然穿行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關注當下的越劇生存和劇場生存,打破原有的審美習慣,走在時尚前沿。從浙江鄉(xiāng)間走出的越劇,歷經數(shù)次化蝶般的嬗變。已107歲的中國越劇在沿革中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的“小百花”,因為青春、時尚、典雅而成為戲迷對中國戲曲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