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古往今來,能擔得起這句話的人物,似乎只存在于史書之中。
然而在諸暨應店街鎮(zhèn)的崇柱村,清代出了一位武舉人,據說舉得起370斤的石頭。
這塊當年武舉人拿來練功的“武舉石”,現在就完整地保存在崇柱村里,由村里的朱家族人共同擁有。如今,它被安置在村里的文化禮堂。
370斤重的巨石
是武舉人的練功石
在崇柱村,一說“練武石”,大家都知道就是朱家的那塊“武舉石”。
這塊石頭大約60厘米高,底部40厘米寬,頂部30厘米,重量在370斤左右。石頭一直放在村民朱建平的家里,由村里的朱家族人共同擁有。
根據朱家家譜記載,有一位先祖名叫朱少卿,“其身材高大,力大無窮,威猛過人,為人仗義,深受鄉(xiāng)人欽佩”;這塊石頭,就是朱少卿當年練功用的。
光緒七年,朱少卿在鄉(xiāng)試中高中武舉人。
目前,崇柱村里的朱姓子孫綿延到第五六代,后人有30多人。關于朱少卿的故事,一直在朱家子孫中代代相傳。
“清代武舉制度還是比較興盛的,當時考核與錄取也相對公正,所以民間有很多人參加。”朱泉豐是崇柱村的一名朱家后人,他說,“當時朱少卿偷跑去省城參加鄉(xiāng)試,直到中武舉回來,家里人才知道這回事。”
根據朱家老人的說法,中舉時的朱少卿還很年輕,沒有成家。
這個建于明代的村落
還出過文進士
根據清朝的武舉制度,中武舉人,等于獲得了進京會試的資格,可以繼續(xù)考武進士。但朱少卿選擇帶著武舉人的名號返鄉(xiāng)。
朱泉豐說,朱少卿回家后,一直沒有放棄練功,“他非常有力氣,370斤的石頭他用兩只手就可以抱起來。”
村里原本還有一塊170斤左右的武舉石,但是因為逐年磨損,殘敗不堪,最后被村人拿去用作蓋房子的地基。
崇柱村村主任傅建益介紹,2013年開始,村里準備修建文化禮堂,說動朱家族人將武舉石捐贈出來放在文化禮堂,以供后來人瞻仰,“當時為了抬這塊石頭,出動了四個壯漢。”
根據村里流傳下來的資料記載,崇柱村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當時江浙大旱,諸暨直埠一帶的傅家大族帶著一族大小來到石柱塢,在此定居繁衍。
事實上,崇柱村歷史韻味豐富,除了武舉人,還有文進士。在乾隆年間,傅家的先祖傅棠曾在殿試中金榜題名,被賜“進士”出身,欽點為翰林編修,榮照故里。
目前在村里的文化禮堂,保存了村里的“進士”牌匾、三角彩色旗、古銅兩角銃,以及全套的十彩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