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嘉興頻道1月25日訊(通訊員 蔣健)冬日午后,寂靜的的鄉(xiāng)間小道上不時傳出悠揚的笛聲。循聲而去,是一家不起眼的陶笛廠。臨近春節(jié),這家藏在嘉興秀洲區(qū)新塍鎮(zhèn)來龍橋村一隅的工廠仍一派繁忙。制笛師有的在給陶笛上色,有的在調音,有的在制坯。
這是源自泥土的天籟之音。陶笛,是用陶土燒制而成的吹管樂器,形似一個三角形,歷史悠久,簡單易學。
一只小小陶笛,有煉泥、制胎、接胎、打孔、洗胎、調音、整修、燒窯、上色、晾干等十多個步驟。“因為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制作,所以制作周期很長,快的要花一兩個星期,慢的則要五六個月之久。”陶笛廠負責人張海港說。
對于陶笛,張海港也曾是個“門外漢”。“我是學工業(yè)美術設計的,很偶然的機會,喜歡上了陶笛。”5年前,張海港辭去陶藝廠的設計師一職,和好友朱斌開辦了這家陶笛廠。張海港負責陶笛設計,朱斌負責生產銷售。
工廠所在的來龍橋村,是馬家浜文化時期吳家浜遺址所在地,這里出土過一種古老的樂器——塤,和現代陶笛十分相似。這門歷史悠久的樂器不該被遺忘,而是被更多人拾起。張海港說,陶笛是屬于大地的聲音,很有靈性。而制笛,最大的樂趣就是讓人感覺到享受,享受從無到有的過程,享受用雙手創(chuàng)造出聲音的瞬間。
要想制作出一款好的陶笛,音準、音質最重要。“影響陶笛音質的關鍵因素就是土質。”張海港說,不同地方的泥土可以燒制出不同的音質。為找尋適合制作陶笛的泥土,他和朱斌曾經跑遍了大江南北。福建高嶺土、景德鎮(zhèn)瓷土、宜興紫砂……說起這些泥土來,張海港頭頭是道。“以前,一聽說哪里有好的土,我們就跑過去,先買幾十斤回來試驗一下。”
制作好的陶笛泥胚要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制10多個小時才能出爐
有一次,在制作過程中,因為比例的細微不同,導致兩百多個陶笛制作失敗,讓張海港心疼不已。“剛開始學的時候,失敗的次數挺多,破損率超過90%,現在好多了。”每當碰到煩心事,張海港會去院子里喂喂貓,或是坐在河邊釣釣魚。
對陶笛品質近乎偏執(zhí)的追求,讓這些產自嘉興的陶笛受到了專業(yè)人士的青睞。“中國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周子雷用的就是我們制造的陶笛。”張海港說,不僅如此,周子雷還帶著他們制作的陶笛登上過國家大劇院和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
“我們的目標,是要做中國最好的陶笛。”張海港說,他們的產品主要出售給音樂教學機構及專業(yè)演奏家,貴的每只售價在4000元以上,仍供不應求。
陶生于土,漆生于木。如今,在張海港的創(chuàng)作室,陶土與大漆實現了完美“邂逅”。
這些絢麗的陶笛是張海港的獨家產品。“漆術在我國古代就已存在,嘗試把它應用到陶笛身上,讓陶笛穿上五彩外衣,還原古代的漆術。”張海港說,這種油漆與普通油漆不一樣,每克售價在11至14元,是為樂器特制的材料。
光是制作這樣一支陶笛,就得花上三四個月,特別是上色部分,得反復刷30層漆左右。“每刷一層漆,得讓它陰干三四天,繼續(xù)再刷,這個過程不能著急,不然顏色就會不均勻。”張海港說,慢工出細活,這樣制作出來的彩色陶笛,就像是星空的顏色,目前在市面上很少見。
在張海港眼里,要讓古老的陶笛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時俱進很重要。比如,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喜歡陶笛,可以將顏色變得更豐富。借著新塍古鎮(zhèn)旅游開發(fā),他還開發(fā)了一些有新塍元素的迷你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