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廬陽區(qū)逍遙津街道義倉巷的轉角處,一家掛著“鐘記愛情麻辣燙”招牌的店鋪總在暮色里亮得最久。
玻璃門上氤氳著白霧,七張原木色方桌被擦得锃亮,花白墻壁上十多張泛黃合照在暖光下舒展——那是店主鐘新與李娟從2011年至今的時光切片,從校園情侶到創(chuàng)業(yè)夫妻,從擺攤小販到店主,每一道褶皺里都藏著骨湯般濃郁的故事。
從勤工儉學到共同創(chuàng)業(yè),愛情的種子萌芽
2011年的秋天,22歲的李娟正給23歲的鐘新遞菜單。彼時,他們同在一家菜館里勤工儉學。
這個來自阜陽的姑娘扎著利落的馬尾,總把圍裙洗得干凈整潔;山西運城來的男生話不多,也總是把餐盤碼得整整齊齊。
當李娟發(fā)現鐘新總是在收工后偷偷幫她擦窗臺時,少女的心一次次悸動,愛情的種子也在無聲中萌芽。
“這是我們最開始認識的時候,”回憶起戀愛時的細節(jié),李娟指著一張些許泛黃的照片,相視一笑下,笑容投射進了鐘新的眼眸。
2012年,兩人在廈門旅游時,誤打誤撞走進一家麻辣燙小店,牛骨湯的香氣混著沙茶醬的醇厚,讓從小吃辣的李娟眼前一亮,“就像把我們倆的口味揉在了一起。”
于是,創(chuàng)業(yè)計劃萌發(fā),二人將第一步“踩”在最熟悉的街道旁。
鐘新當晚在筆記本上畫下店鋪草圖,扉頁寫著 “給娟的第一家店”。那年除夕,出租屋里的墻上清晰貼著“2012年目標:廈門開店”的便利貼,像極了未來骨湯里翻涌的紅油。
從異鄉(xiāng)到故土,搭建起自己的經營模式
店開在廈門的一處鬧市區(qū)。鐘新每天蹲在灶臺前吊湯。牛骨要選帶筋的,焯水時加姜片和料酒,文火慢熬三小時才能出奶白的湯頭。
李娟則守在收銀臺,用阜陽話和閩南語交替招呼客人。憑借“原汁原味”鮮濃湯底,小店很快就排起長隊??刹AТ吧夏Y的熱氣里,總飄著一絲揮不散的鄉(xiāng)愁。
“2014年刷到合肥的招商信息,李娟的眼睛突然亮了。”鐘新記得那個下午,李娟舉著手機站在店鋪門口,站立許久。
于是,籌劃好店面搬遷事項后,兩人火速回到合肥,在合肥三十二中門口,重新立起了自家的招牌。
當第一個顧客選好食材下單時,鐘新在圍裙上擦手的動作突然頓住,那是鄉(xiāng)愁的回應:食客們的方言里,終于有了熟悉的江淮尾音。
由于此前的店鋪經營經驗是加盟為主,在技術方面,兩人均是“小白”。重新自營開店后,鐘新與李娟只能搭配著重新摸索,搭建起一套屬于自己的經營模式。
李娟性格外向,主導著管理方面的事項;鐘新略微內斂,更偏向在后廚忙活,負責熬湯、為配菜調口味等工作。
骨湯越熬越濃,兩人的生活也漸漸從最開始的借款負債壓力,熬出了幸福的盼頭。熟客們接踵而至,夸贊的聲音進了耳,聽得李娟心歡,“這味道,真不錯。”
以愛之名,迎來新的經營轉機
2024年4月,兩人所在的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學附近的店面迎來拆遷。閑暇時,李娟經過義倉巷,發(fā)現恰巧有一家名為“愛情麻辣燙”的店面正在轉讓。
“愛情,說的不就是我們嗎?”當鐘新得知原店主也是一對幸福的夫妻時,他毫不猶豫將這個店面盤了下來,而店名也被原封不動地保留。
鐘新說,“愛情”二字,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與李娟創(chuàng)業(yè)的初心,“因為愛情相聚,也因為愛情而一起繼續(xù)走下去。”湯鍋飄香,一份生活也在夢想與現實、愛情與食物的碰撞下,漸漸入味。
每天清晨,當義倉巷的早餐鋪剛冒出第一縷熱氣,鐘新就已經騎上電動車,駛向周谷堆市場。“我只想把最新鮮的食材放到選購臺上。”鐘新表示。
開店早期,兩人的付出與回報并不成正比。許多老客礙于距離的緣故,一改之前的“應約而來”;同時,周邊住戶不敢輕易嘗鮮,導致每日營業(yè)額不足200元。
日漸低下的營業(yè)額,一度讓兩人萌生了關門的想法,“只要認真做,服務好,價格公道,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李娟用樂觀迎來接下來的轉機。
“終于找到你們了,高中每周都來吃。”某天,幾個年輕人舉著手機,興奮地說道。其后,陸續(xù)有老客尋著地址找來。
當鐘新在后廚聽見前廳的阜陽話、合肥話,甚至夾雜著閩南語的寒暄,突然覺得十年前埋下的種子,終于在新的土壤里發(fā)了芽。
“慢熬”,讓愛情成為湯底秘方
如今走進這家“愛情麻辣燙”,李娟的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十年時間,愛情小店重現了2014年時的火爆,外賣訂單日均百單。
還有不少老顧客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了新地址,專門到店來品嘗。為了不讓大家跑空,小店幾乎“全年無休”,“顧客來了,就得開灶。”李娟調侃,兩人最能閑下來的時候,就是春節(jié)。
單調是忙碌的切面,兩點一線的生活,是鐘新和李娟最熟悉的節(jié)奏。晚上十二點清潔收檔,凌晨三點帶著疲累入睡,到第二天清早,又得急忙準備新一天的食材。
但鐘新還是在努力為生活增添樂趣,或是將兩人的合照張貼在店鋪墻壁上,又或是懸掛關于愛情的“情話”紙條,讓進店的人沉浸在幸福的懷抱。
暮色中的義倉巷漸次亮起燈火,“愛情麻辣燙” 的燈箱在細雨中顯得格外溫暖。“那時候覺得開個店就是天大的事,現在才知道,日子就像這鍋湯,要慢慢熬,才有滋味。” 李娟說。
對于鐘新來說,他最習慣的動作就是“慢熬”,牛骨的香氣混著辣椒的辛香撲面而來,湯面上浮著的,是十年前在廈門熬第一鍋湯時就埋下的初心,原來最好的秘方,從來不是數十種香料的配比,而是兩個人在時光里慢慢熬煮的耐心與堅守。
或許這就是這座城市里最動人的煙火,不起眼的街角小店,用十年光陰熬煮一鍋好湯,也用愛情作引,歲月為火,讓推門而入的人都能嘗到一份熱愛的滋味。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王書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