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個烈士陵園都承載著一段段悲壯而感人的歷史,蘊含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座烈士墓背后都是一個英勇無畏的生命,鐫刻著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這些烈士墓不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更是后人緬懷先烈、傳承精神的重要載體。這些英烈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宛如一座座屹立不倒的精神燈塔,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引領著我們不斷奮進。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即日起,本報推出“陵園里的抗戰(zhàn)記憶”系列報道,探訪英烈的抗戰(zhàn)故事。
朱家崗烈士陵園位于泗洪縣,建于1943年,占地54畝,是為紀念1942年12月10日在朱家崗保衛(wèi)戰(zhàn)中犧牲的73名烈士而建立的。
“王德山、馮愚、李樹舉、劉增芹、吳承祖、楊俊秀……”73座新四軍烈士的墓冢整齊地排列在鮮花翠柏中,每座墓前的漢白玉碑上都鐫刻著烈士的姓名。
1942年11月14日,駐徐州、蚌埠一帶的萬余名日軍在8架飛機、10余輛坦克的掩護下,分5路對淮北抗日根據(jù)地展開“掃蕩”。新四軍第四師制定的反“掃蕩”方案是以小股部隊冒充主力,利用熟悉地形牽扯、消耗敵人,待到時機成熟,主力部隊再從外圍給予敵軍致命打擊,而這一戰(zhàn)術的實施,需要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為內應,這一重任最終落在了九旅二十六團的肩上。
二十六團團長羅應懷在1989年撰寫的回憶文章《血戰(zhàn)朱家崗》中這樣寫道:“由于我們人熟地熟,敵人找不到我們。有時候敵人剛端起飯碗,我們就襲擊上去,打一陣機槍,甩幾個手榴彈;有時候敵人剛躺下,我們摸上去東一槍西一槍,牽著敵人一直轉到天亮,搞得敵人吃不上飯、睡不好覺,暈頭轉向?!?/p>
就這樣,二十六團以600多人和敵軍主力周旋了20多天。12月9日,二十六團接到上級命令,到朱家崗一帶集結,準備與外線主力會合??删驮诋斕煲估铮瑪耻姷囊恢ш犖楹蜕倭總诬姽?500多人,悄悄從3個方向摸了上來。戰(zhàn)斗在拂曉時分打響,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駐守附近陣地的一營五連三排最后只剩8個人,彈藥全部打光。
這場戰(zhàn)斗進行了18個小時,600多名新四軍戰(zhàn)士打退了敵人對朱家崗的7次進攻。至12月10日晚上,敵人扔下來不及搶走的13具尸體逃跑。在這場戰(zhàn)斗中,新四軍二十六團有73名指戰(zhàn)員為國捐軀。這一戰(zhàn)斗,是新四軍擊退淮北抗日根據(jù)地周圍日軍向根據(jù)地五路圍攻的一次決定性戰(zhàn)斗,是抗戰(zhàn)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案例,是淮北軍民用熱血譜寫的一曲壯歌。
“每次來烈士陵園祭掃革命先烈,心情都無比沉重,是他們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我們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便艉榭h新四軍研究會會員張紹寶說,許多烈士在生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生死考驗,他們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有的烈士在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堅持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有的則為了掩護戰(zhàn)友撤退,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犧牲自己。
一場戰(zhàn)斗,因為先輩的熱血,成為民族永遠的記憶;一座陵園,承載著后輩深深的敬仰與緬懷,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承地。
如今,73名烈士的名字不僅鐫刻在墓碑上,也記載在歷史里,更會被人們深深地記在心中。(記者 裴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