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陶器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新物質,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明。陶瓷故事如紙上丹青,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最生動、精彩的篇章。作者將在萬千年的陶瓷歷史演進中選擇100個片段,向您講述精彩紛呈的中國陶瓷故事。
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從流動向定居,人類的祖先開始從吃燒烤的食物到喜歡吃更易消化、更有營養(yǎng)的燒煮食物。但是當時還沒有出現用來燒煮的器皿,要吃到燒煮的食物,就只能把灼燒的石塊不斷投入到煮食物的水中,這就是作謂的“石煮法”。慢慢地,人們在不經意中發(fā)現,有些泥土和水混合后,有一定的粘性,可以把泥土塑造成各種形狀,經火燒到一定的溫度以后,就堅硬成器,再遇水后就不會變形,能夠盛水,而且耐火,能夠用來燒煮食物。
有了燒煮食物的器皿,人類就逐漸告別了生吃食物和手拿食物的生活方式,加快了身體、智力的發(fā)育。因此,我們說:陶器是第一次用人類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利用天然物,將水、火、土完美結合創(chuàng)造出第一個新物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人類學會制陶術標志著人類夢寐時代的結束”。
盡管世界各地先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所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制作出了陶器。例如,在公元前6000年,古埃及制作出黑繪陶器,古波斯制作出《山羊紋彩繪陶杯》等。
▲古埃及黑繪陶器及古波斯山羊紋彩繪陶杯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中日兩國同時發(fā)現距今1萬年前的陶器,國際考古學界圍繞著“陶器中國起源說”和“陶器日本起源說”,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日本繩文時代古陶器
這一持續(xù)十余年的爭論,直到本世紀初仙人洞遺址的考古新發(fā)現而塵埃落定。1993年和1995年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對坐落于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鄉(xiāng)境內的萬年仙人洞遺址進行了兩次發(fā)掘,發(fā)現一些紅陶殘片。2009年中美專家江對陶片進行了碳十四測定,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追溯至距今2萬年,被美國權威雜志《考古》評選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fā)現之一。目前該陶片復原的陶罐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江西仙人洞遺址及出土古陶片
按照制陶技術的成熟程度,我們大致可將陶器時代分為陶雛器、陶素器、彩陶三個時期。
陶雛器
“陶雛器”是陶器的雛形,它開始在捏制成型后未經燒制就直接用來燒煮食物,在此后的煮食過程中,經受不同程度的火煉后,具備一定的致密度,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應的實用功能。在我國廣西桂林的甑皮巖遺址發(fā)現的首期陶距今約1萬年,屬于“陶雛器”。
▲甑皮巖遺址及出土的“首期陶”
陶素器
“陶素器”是距今在8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陶器。在我國北方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等,南方的河姆渡文化等遺址,均發(fā)現大量的以泥質或夾砂為原料,用泥條盤筑法制作,采用繩紋、蓖紋等裝飾,制作的杯、碗、盤、缽等,燒制陶器以從露天平地堆燒,到半地下穴窯燒制。陶器在各遺址普遍發(fā)現,制陶手工業(yè)開始從農業(yè)中分離,標志著真正陶器時代的來臨。
▲從左往右依次為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及裴李崗文化代表陶器
彩陶
彩陶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發(fā)現的泥質彩陶,使用泥條盤筑法制作的同時,開始使用慢輪修整陶器,用紅彩、黑彩畫出絢爛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物紋,花面豐富,造型生動,制陶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進入成熟發(fā)展階段。
▲馬家窯文化(左)、仰韶文化(右上)及紅山文化(右下)彩陶
陶器的制作成功,不僅對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有巨大影響,也為銅器、鐵器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文字產生之前,陶器成為人類史前文明的歷史見證。
注:本文已獲微信公眾 號“佘江濤的江和濤”(ID:gh_c284f104b2d2)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