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巢湖市烔煬鎮(zhèn)老火車站旁的鐵軌依舊延伸向遠方,兩座布滿灼痕的花崗巖碉堡默然矗立。這些由侵華日軍修建的軍事工事,如同刻在大地上的永恒傷痕,以沉默的姿態(tài)訴說著那段血與火交織的崢嶸歲月。8月23日上午,記者重訪此地,欣慰地發(fā)現(xiàn)兩座碉堡已正式掛牌保護,成為銘記民族苦難、警示后代的歷史遺存。
灼痕烈火:幸存碉堡的滄桑見證
當日上午,記者來到烔煬鎮(zhèn)老火車站,站在車站南側(cè)的月臺上,兩座碉堡赫然映入眼簾。它們分立于月臺東西兩端,緊鄰著老淮南鐵路線,地理位置十分顯眼。
這兩座碉堡高約2.3米,由巨型花崗巖砌成,每座占地面積約15平方米,墻體上分布著八九個大小不一的射擊孔,黑洞洞的孔口仿佛仍殘留著當年的硝煙氣息。如今,兩座碉堡的進口均已安裝鐵門并緊鎖,以防止無關(guān)人員進入造成損壞。
據(jù)史料記載,1934年,當時為了擴大開發(fā)淮南煤礦和修建通江鐵路,在最短時間內(nèi),用最少的造價,建成了214公里長、聯(lián)通淮河與長江的鐵路大動脈——淮南煤礦鐵路。1936年1月正式通車,主要是把淮南的煤炭運往長江口,再通過長江轉(zhuǎn)運到全國各地。1938年,日軍侵占南京后,南京政府下令炸毀了淮南線。1940年,日軍修通淮南線;1945年日本投降前,又對淮南線進行了大破壞,直到1949年上半年解放后才逐步恢復通車。
日軍占領(lǐng)淮南鐵路線期間,因害怕鐵路線和車站被破壞,沿線均修筑碉堡,在烔煬火車站周圍陸陸續(xù)續(xù)修筑了十幾座碉堡,形成了一個碉堡群,派兵駐守。彼時,每天都有滿載著從各地掠奪的煤炭等物資的火車經(jīng)過烔煬站,直達裕溪口碼頭,再轉(zhuǎn)由輪船運往日本,這里成為日軍掠奪中國資源的重要節(jié)點。
在占領(lǐng)期間,日軍在這一帶燒殺奸掠、無惡不作,犯下了累累滔天罪行。上世紀50年代,鎮(zhèn)南一塊空地上曾挖出大批尸骨,這些尸骨上還戴著銹跡斑斑的手銬和腳鐐,無聲地控訴著日軍的暴行。
殘存記憶:碉堡群的歷史變遷
據(jù)家住附近今年79歲的劉俊連老人回憶,她一家世代居住在烔煬鎮(zhèn),其大伯在世時對這些碉堡的歷史有著清晰的記憶。
劉奶奶說,大伯曾講述,當年這些碉堡里駐守的基本都是偽軍,日軍則龜縮在火車站內(nèi)。那時,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能也不敢靠近火車站,只能在遠處遠遠觀望??箲?zhàn)勝利后,由于村民建房子需要材料,這些碉堡群被陸陸續(xù)續(xù)拆掉。到解放時,只剩下老火車站附近的三座。
后來,在這三座留存的碉堡中,有一座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淮南鐵路復線時被拆除,最終就只剩下如今靠近車站的這兩座。
永恒警示:罪證保護的時代意義
記者從巢湖市文物部門了解到,這兩處從抗戰(zhàn)時期留存至今的碉堡,在得到搶救性修繕后,于2015年8月由巢湖市文管所對烔煬老火車站碉堡進行了掛牌保護,讓日軍侵華遺跡得以長期保存,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警示后人。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除了樹立保護碑,兩座碉堡都已進行了編號,分別為1#碉堡與2#碉堡。除了掛牌保護,當?shù)叵嚓P(guān)部門還安排專人定期對碉堡進行巡視,加強保護力度。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今天,這兩座碉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傳承抗戰(zhàn)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大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力度,讓它們長久地保存下去,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銘記歷史、奮勇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馬豐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