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巴拉圭首都亞松森傳來佳音,中國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評審通過,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創(chuàng)了中國名錄轉換的先河。這意味著入選其中的溫州泰順廊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已從瀕危邁向振興之路。
3個項目除“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外,還有“羌年”與“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溫州市文化與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李方喜表示,此次轉換名錄,不僅是對木拱橋獨特文化價值的國際認可,更是對過往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肯定與激勵,表明該項目具備了“長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條件。
中國獨有的木拱橋,被譽為橋梁技術的“活化石”。自宋代至今,我國現(xiàn)存木拱橋約110座,浙江泰順縣、慶元縣與福建多地尤為集中。然而,20世紀的城市化進程與木材稀缺等因素一度威脅其存續(xù)。2009年,在浙江和福建聯(lián)動申報下,該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閩兩省各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履約實踐,開展了一系列保護與傳承工作。
多年致力于泰順廊橋保護傳承工作的溫州博物館副館長季海波回憶道:“2003年,當我們找到時年79歲的董直機老人時,他是浙江省內唯一掌握傳統(tǒng)木拱橋營造技藝的造橋工匠。次年,在泰順縣文保部門推動下,董直機通過新建木拱廊橋的方式帶徒授藝。他的徒弟曾家快、鄭昌貴相繼被評為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p>
泰順縣在國家及省市專家指導下,針對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這一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臺《泰順縣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實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溫州市出臺全國首例廊橋保護專項立法《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加強廊橋實體保護,推進技藝“無形保護”,鼓勵傳承人參與實踐、帶徒授藝。多年下來,泰順新建木拱廊橋45座。
2016年9月,臺風“莫蘭蒂”重創(chuàng)泰順,沖垮三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廊橋。面對災難,泰順民眾自發(fā)涉水搶撈廊橋木構件、組織募捐重建資金,上演了一場“全民救橋”行動。得益于木拱橋營造技藝在當?shù)氐挠行鞒信c復興,這些廊橋在同年10月便完成了主體修復。該修復項目成為中國唯一入選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聯(lián)合組織的《全球文化遺產恢復和重建案例研究》,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記者 程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