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平湖泛起魚鱗狀波紋,黃山區(qū)龍門鄉(xiāng)麻川村村民章愛華裹著藍頭巾站在湖岸,竹籃里裝著待售的咸菜和山貨。不多會兒,一抹標志性的紅色“劈開”晨霧,朝岸邊緩緩駛來,章愛華布滿皺紋的臉上也綻開笑容,那是載著全村希望的“平湖紅船”。
太平湖上的麻川村是安徽省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全村3個村民組分布在3個小島上,村子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村民出門要坐船,村民組之間也要坐船。全村300余人口,日常出行、快遞寄取、采購物資全靠一艘為民服務船。這艘長10米、寬3米的鐵皮船,被村民看作“出行必備”。
2019年,當地政府投資34萬元購置的渡船,每周二定時往返于湖心島與集鎮(zhèn)之間。村民們習慣在船艙里塞滿生活物資:降壓藥、學生課本、結婚用的喜糖……這艘小船,解決了整個村子的吃穿用度,更見證了所有村民的喜怒哀樂。對于這個被太平湖環(huán)抱的村落來說,每次90分鐘的航程,都是與幸福生活的對接。
發(fā)生突發(fā)情況時,這艘船就成了生命的方舟。負責擺渡的志愿者翟治國至今記得那個風雪交加的深夜,當81歲的張愛珍老人因骨折急需救治時,他和隊友們用藤椅暫時安置好老人,然后開始在能見度不足兩米的湖面上摸索前行。在那個驚心動魄的雪夜后一個月,老人打著夾板又重新出現在碼頭,等著那艘接她回家的船。
如今,“平湖紅船”已不僅是擺渡工具,還成了一座移動的“黨史館”,船艙里陳列了各類紅色書籍,船頭喇叭循環(huán)播放著黃梅戲版的紅色經典。每周二的航程中,老黨員鄭生國總會指著艙內的黨史展板,講述1935年紅軍戰(zhàn)士在這片湖面運送物資的故事。三年來,這艘船已開展紅色宣講110余場。
修水管的扳手、孫女的生日蛋糕、慢性病報銷的單據……小船向前航行,志愿者翟皓鈺掏出筆記本認真核對著村民的“微心愿”,這位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正在備考船長資格證,接續(xù)前輩的航跡。
五年間,這條船累計運送村民2000余人次進城就醫(yī)、就學和購物等。暮色四合,最后一班渡船逐漸靠岸,船艙里不時飄出悠揚婉轉的黃梅戲,夾雜著陣陣笑聲,聲聲汽笛也愈加悅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