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在長江匯興隆洲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qū),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綜合執(zhí)法局“金質船檢”團隊對躉船“兆基1918”開展船舶檢驗工作。有別于以往的人工檢驗,這是全江蘇地方船檢系統(tǒng)首例采用水下機器人探摸的方式進行檢測。
“慢一點,慢一點,再把線放長點……”在驗船師的監(jiān)督下,3名操作人員接力將機器人抬起,扣在吊機上,緩緩將機器人吊起準備入水。武漢海安船舶消防設備檢測有限公司工程師張寧緊握遙控手柄,指揮著這場精密的水下探索任務。隨著他手指輕輕一推,機器人滑入水中,瞬間化身為一名無聲的“偵探”,開始了對“兆基1918”水下部分的細致探索。
“機器人搭載了3臺精密攝像裝置,拍攝到的船舶水下高清影像會實時傳輸至監(jiān)控大屏,驗船師通過現場屏幕的檢視,就可以甄別船舶情況,例如船體外板、底板的焊縫情況和油漆情況等?!睆垖幰贿叢僮鬟b控手柄一邊介紹,“在規(guī)劃路徑中,如果發(fā)現船底表面水生物覆蓋較多,機器人還可以用2支清掃滾刷對指定部位進行清掃,以便后續(xù)檢視?!?/p>
據了解,這臺水下機器人由“金質船檢”團隊提供技術支持。目前的第三代機器人為“水下浮游式”,其設備操控性能、水下攝像的清晰度與可靠性得到極大提升,無論是穿梭于復雜的船體結構間,還是緊貼船底進行精細掃描,都顯得游刃有余。
“以前的船舶檢測需要進塢,或者由潛水員下水,一米一米地探摸檢查。”市交通運輸局綜合執(zhí)法局大隊長呂瑋慶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采用水下機器人,最大的好處就是時間短、效果好,更容易讓檢驗人員甄別船底的具體情況,由此來綜合評估。”
《內河船舶檢驗規(guī)則(2024)》明確:“在前三個換證檢驗周期內,經同意,船舶不結合換證檢驗的船底外部檢查可采用水下檢驗的方式代替?!贝安扇∷聶z驗替代船舶塢檢,是市交通運輸局出臺的“助企紓困”便民舉措之一?!按八聶z驗不僅解決了企業(yè)面臨的找船廠難、船舶移位難等實際問題,更在經濟上為企業(yè)帶來了巨大實惠?!蹦暇┱谆鶎崢I(yè)有限公司安全機務部部長鄭偉介紹,此次檢驗節(jié)省了約80萬元的起錨、拋錨、拖帶等費用,并縮短了30天的進廠時間,相當于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近2000萬元的營業(yè)額,真正實現了“不停產”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