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時下,有的地方的干部調研中出現一個怪現象,調研還沒開始,調研報告就已寫好,對問題的解決措施也都一一準備好了。這種調研報告“早產”行為,嚴重背離了調研的初衷,暴露出作風建設、制度監(jiān)管等方面的深層問題。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研報告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真實數據與客觀分析,為決策提供參考?!罢{研還沒開始,調研報告就已寫好”的“早產”調研報告,大概率是案例虛構、數據編造的“畸形”調研報告,其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必定是與實際脫節(jié)的解決方案。
這種欺上瞞下的“早產”調研報告,自然難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現實問題的對策,還可能引發(fā)不良連鎖反應。上級基于錯誤信息制定的政策,不僅無法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反而可能因“水土不服”衍生新的矛盾,政策空轉、資源錯配、重復建設等問題隨之而來,形成“決策失誤—執(zhí)行困難—問題堆積”的惡性循環(huán)。
基層群眾是政策落地的直接感受者,也是調研工作的核心對象?!霸绠a”調研報告本質上是對群眾訴求的漠視與踐踏。當干部用閉門造車的調研替代實地走訪,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被選擇性忽視。久而久之,群眾對政府的信任逐漸消解,從“愿意說”到“懶得說”,再到“不愿信”,最終損害政府的公信力。
調研報告“早產”,折射出干部作風建設“難產”。有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將撰寫調研報告視為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清單”,而非真正解決問題的工具。他們習慣憑借經驗主義、主觀臆斷拼湊文字,甚至從過往報告或網絡資料中抄襲內容,將調研工作異化為“文字游戲”。這種行為的根源在于政績觀錯位——認為“報告漂亮”比“群眾滿意”更重要,于是將“紙面成績”當作晉升籌碼,忽視了調研對推動實際工作的價值,使得作風建設淪為“面子工程”,陷入了“重留痕、輕實效”的形式主義窠臼。
調研報告“早產”,也暴露了一些領導干部缺乏深入基層、直面問題的作風與擔當。他們害怕在調研中發(fā)現問題后,需要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于是選擇“繞開”真實情況,用虛假報告粉飾太平。
根治調研報告“早產”怪象,需要從完善考核機制、壓實責任鏈條、強化思想教育等多維度發(fā)力。完善考核機制方面,明確調研報告的規(guī)范流程,建立調研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成果轉化清單,要求報告必須包含具體調研時間、地點、對象、數據來源等內容,杜絕“無中生有”。同時,建立“群眾滿意度+問題解決率+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質量考核體系,減少對“留痕”的過度依賴。壓實責任鏈條方面,建立起“誰調研、誰負責,誰審核、誰擔責”的全流程責任制,紀檢監(jiān)察機關通過隨機抽查、回訪群眾等方式,核查報告真實性,對“早產”的弄虛作假報告實行“一案雙查”,既追究直接責任人,也倒查分管領導責任。強化思想培育層面,通過教育培訓、典型案例宣傳等方式,引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深刻認識到調查研究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形成“崇尚實干、力戒空談”的工作氛圍。
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只有在制度建設上固本培元,在責任落實上穩(wěn)扎穩(wěn)打,在為民服務上精耕細作,讓好作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才能杜絕“早產”怪象,讓調研報告回歸“求真務實”的本質,使其真正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有力工具。(孟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