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一位叫“De森”的網友從微信后臺給我們留言,豁然開朗地說,“算我無知,居然才知道企業(yè)也可以買房炒房……難怪那么多事情解釋不清楚”。
從2000年溫州炒房團風行全國開始,人們才知道,房價暴漲的幕后推手,不止有組隊的溫州炒房團,還有不斷涌出的個人炒房團,少有人知道的是,接棒的企業(yè)炒房、機構炒房比溫州炒房團還兇狠??膳碌氖牵髽I(yè)和機構炒房長期游離于樓市限購政策的監(jiān)管之外。
最新曝光的事件是,6月25日,杭州九龍倉瓏璽項目公證搖號結果中,出現同一法人注冊的三家企業(yè)同時中簽的情況,這三家企業(yè)的注冊時間距離搖號時間僅一個月。除了瓏璽項目搖號,這三家公司還分別中簽過杭州其他熱門樓盤。
這一事件引發(fā)了社會的質疑,也引起了當地房管局的重視。
6月26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旋即宣布,杭州在住房限購區(qū)域范圍內,暫停向企事業(yè)單位及其他機構銷售住房(含商品住房和二手房)。這是連續(xù)3天來,第3個熱點城市明確暫停企事業(yè)單位購房。
記者發(fā)現,不止杭州,在其他熱點城市熱門樓盤銷售中,為買房注冊企業(yè)、“兄弟公司”、關聯公司的不在少數。
“的確有部分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或者私人企業(yè),老板個人沒有買房資格,利用企業(yè)來買房或炒房。盡管企業(yè)購房成本較高,但獲利高他們愿意這樣做。像杭州一些城市民營企業(yè)普遍較多,樓市供求關系比較緊張,需要及時補上政策漏洞。”住建部政策專家顧云昌對記者表示,“為進一步抑制炒房,房地產供求關系緊張的城市很可能會陸續(xù)跟進(限制企業(yè)買房)。”
公司炒房十年愈演愈烈
在個人購房遭遇限購情況下,借由公司名義購房、上市公司持有房產乃至住宅,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尤其是深圳等熱點城市并不少見。
買下大量房產等待升值,成了最近十年一些主業(yè)不是房地產的上市公司增厚業(yè)績甚至是扭虧保殼的法寶。
6月20日,審計署發(fā)布《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就顯示,多家金融機構和企業(yè)涉及房地產資產閑置以及炒房現象。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占比46.23%,合計持有市值9904.66億元,同比增長近兩成。而在去年同期,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為1479家,合計持有市值8299.13億元。
持有投資性房地產數量最多的十家公司分別是:美凱龍、中國建筑、中國平安、萬科、金融街、招商蛇口、世茂股份、綠地控股、新城控股和陸家嘴(注:持有投資性房地產數量不包括存貨用于銷售和自用的部分)。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昨天宣布:按照《關于印發(fā)〈上海市住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試行辦法〉的通知》(滬住建規(guī)范[2018]1號)的要求,上海將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住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制度,國有土地上的住房租賃活動,均應按規(guī)定進行合同網簽備案。
根據《關于本市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房租通過住房租賃公共服務平臺核驗租賃信息的通知》(滬公積金管委會[2018]1號)的相關規(guī)定,7月1日(含)至10月1日(不含)期間,經住房租賃公共服務平臺辦理合同網簽的職工申請?zhí)崛∽》抗e金支付房租的,每戶家庭(含單身家庭)月提取金額不超過當月實際房租支出,最高月提取限額由2000元提高為3000元。
未來,上海將不斷優(yōu)化完善住房租賃平臺功能,逐步實現住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一體化”,真正做到“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依托平臺,逐步推進租賃住房信用體系建設,充分保障住房租賃各方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