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記者李 平
連日來,我市高溫天氣持續(xù)。8月7日9點25分,黃巖區(qū)氣象臺繼續(xù)發(fā)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
此時,黃巖區(qū)大有藝術中心工程現(xiàn)場的鋼架“迷宮”中,120多位建設者已在各自的崗位上奮斗了近4個小時。陽光的炙烤讓鋼管開始燙手,大家身上的衣服早已汗透,攜帶的水杯見輕見空。
在十多米高傘形柱的光滑曲面上,木工師傅胡銀全蹲著用刨刀一絲不茍地修飾模板邊緣,木頭碎屑隨著汗水粘在黝黑的臉上,但技能熟練的他絲毫不受影響。待手上的板材處理好,他才坐下用脖子上的汗巾擦去汗水,拎起水壺大灌一口又接著干?!跋奶旄苫罹褪瞧鹪缲澓?,天蒙蒙亮我們就出來了?!?/p>
“干到10點我們就收工,下午3點后再開工?,F(xiàn)在是我們主體結構施工的關鍵時期,年底要完成主體封頂,工期比較緊張?!秉S巖區(qū)大有藝術中心工程項目執(zhí)行經(jīng)理史東坤介紹,入夏以來,為同時確保工人的健康安全和項目的施工進度,工地按照天氣情況,避開高溫時段,靈活安排早晚作業(yè)時間;并增加人員班組、加大材料和機械設備投入,科學合理地提高施工效率。
黃巖區(qū)大有藝術中心工程是黃巖區(qū)委羽山公園文化遺址修復項目建設內容之一,由黃巖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總建筑面積794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622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1725平方米。
項目設計為草坡頂清水混凝土塑性地景建筑,半隱于地下,整體形態(tài)與委羽山公園景觀相協(xié)調,創(chuàng)造出人、藝術與自然融洽共存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有藝術中心工程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繁雜的結構形式,以及大面積采用的清水混凝土工藝,對建設者們來說,不僅是一項技術挑戰(zhàn),更是對團隊協(xié)作、匠人精神的考驗。
在項目部板房內,來自重慶的深化設計師鄭潔一邊緊張地對設計圖紙進行反復推敲和優(yōu)化,一邊通過耳機和現(xiàn)場施工人員逐一核對模板安裝情況、對拉螺栓的精準位置。邊上等待著的,是另一組從現(xiàn)場過來溝通細節(jié)的施工人員。
“現(xiàn)在場館主入口的門廊、窗戶和內部的7個傘形柱等異形結構都開始澆筑,工程節(jié)奏加快,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施工任務,這就需要我們設計、物料、施工保持更密切的溝通和協(xié)作?!编崫嵔榻B,清水混凝土屬于一次澆筑成型,施工過程中需要極高的精度控制,以確?;炷翝仓蟮谋砻嫫秸饣_到預期的裝飾效果。
作為頗具特質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大有藝術中心內設有小型音樂廳,以及群眾演藝廳、展覽休閑廳、咖啡廳、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建成后不僅極大豐富委羽山公園內的配套基礎設施,也將成為黃巖區(qū)一個特色文化新地標,更好滿足群眾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有力提升黃巖文化底蘊和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