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依次為張耀白、斯帝蓋瑞·達塔、陳彥瑄、易龍玨、卞思航
“發(fā)表了,發(fā)表了!”2月20日,合肥市第八中學高二長鑫科創(chuàng)班的5名同學手捧最新一期《高中數學教與學》雜志,激動不已。由5名同學合寫、經數學老師指導的論文被江蘇省級期刊選用刊發(fā),相關文章同時被知網收錄。說起文章的由來,竟源于一堂日常的數學課。
同一道數學題寫出5種解法
2024年9月,高二年級數學課程講到“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這一章時,合肥市第八中學教師蒲榮飛給長鑫科創(chuàng)班留了一道空間向量選擇題,讓學生們思考可以從哪些不同視角來解題。
“直接對向量進行平方,這樣就得到一個關于X、Y的多項式,然后進行配方求最值就可以了。”在課堂回顧環(huán)節(jié),卞思航對留下的思考題給出了思路。
“我的方法來自于課本上學過的基底向量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基礎、萬用,缺點是比較繁瑣。”陳彥瑄的解題草稿上,一行行筆跡清晰工整。
看著學生們踴躍上臺分享起自己的解題思路,蒲榮飛不覺眼前一亮。“長期在一線教學,總能看到不同的解法,但這一次孩子們的解法都很新穎,僅一題就探索出5種解法。”他鼓勵學生們對討論后的不同解法進行系統(tǒng)梳理,嘗試寫一篇數學論文投稿。
5名學生所撰文章被知網收錄
蒲榮飛在給學生上課
高一起,蒲榮飛就給班上訂閱了《數學通訊》《中學生數學》《高中數理化》等7種期刊雜志,將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組一份傳閱學習。對于數學類的專業(yè)文章,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基礎。
很快,卞思航、陳彥瑄、斯帝蓋瑞·達塔、張耀白、易龍玨5名學生組成小隊,圍繞這道空間向量小題開始寫作探究。“解題容易,寫數學論文不太容易。”張耀白坦言,雖然看過不少專業(yè)文章,但真自己動起筆來還是有些迷茫。
在蒲榮飛指導下,他們5人先分別從各自角度對題目進行解析,寫明思路、解法、評注,匯總后再整理背景、感悟,最終得以成文。2024年10月,他們把文章投遞給期刊《高中數學教與學》。
經過4個多月的等待,一封江蘇郵來的快遞被送到了5位同學手上。“非常的驚喜,也有點意外。”拆開編輯部的樣刊信封時,易龍玨忍不住張大了嘴巴,而他身邊的4位同學也反復摸索封皮,一遍遍確認著油印的姓名。
據悉,《高中數學教與學》創(chuàng)刊于1992年,為江蘇省一級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期刊,是數學教學科研成果的有效認定期刊。相關論文同步被知網收錄。
鼓勵學生去找標準之外的答案
學生張耀白
“蒲老師的課很有趣,課上,他不是主角,我們才是。”學生張耀白告訴記者,高一以來,每次數學課,蒲榮飛都會留一道思考題,在下次上課時,請同學進行答題分享。這不僅是一次師生互動,也是對上一課的重點復習回顧。
“一開始我還會有些不好意思,擔心自己的解法并不簡便。但在老師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同學站起來分享,現(xiàn)在都變成搶著上臺答題了。”張耀白說。
對于數學科目的學習,蒲榮飛從不要求學生“提前預習”,也不采用“題海戰(zhàn)術”,重視的是課上探究。“提前搶跑學習后,學生對于拋出的問題已經知道答案,就不會觸發(fā)思考,往往只是在回憶之前看過的答案。”長期的一線教學經驗總結下,蒲榮飛認為,學生在探究未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掌握的知識比采用記憶的方法要深刻的多。“融會貫通后,用起來才更加靈活!”
“這次解題我們用到的解法大都是書本上學過的知識,我們絕不僅僅追求解題方法的多樣,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提煉思考問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方法產生的根源,真正形成較為科學的解題體系。”學生陳彥瑄說。
學在合肥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