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細胞庫涵蓋了70多種不同的激酶,因此可以快速判斷藥物對除了目標靶點之外的其他激酶的作用,從而有效評估藥物的靶點選擇性,對藥物在臨床上可能產(chǎn)生的毒副作用進行預測。”該細胞篩選庫主要研發(fā)人員王文超研究員介紹說,此技術體系在細胞水平上模擬臨床的癌癥病人,因而又被稱之為“試管里的病人”。
建設高通量藥物篩選及檢測平臺
“靶子”已備好,接著就是研發(fā)、篩選有效的“子彈”。醫(yī)藥研發(fā)人員需要從成千上萬種化合物中挑選出有研究價值的“藥物前體”,而人工篩選的方法,不僅費時費力,準確性也比較較低。
為此,劉青松課題組于2013年建成了以抗腫瘤組合藥物篩選為主要研究任務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和測試技術平臺,采用自動化操作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自動分液、自動加樣和自動檢測一整套的藥物篩選流水線作業(yè),能達到每天完成10000個藥物篩選測試的能力。
合肥晚報 合肥都市網(wǎng)記者 楊賽君
推薦閱讀:合肥市將籌建幼教集團 推動集團化辦學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025-84707368,廣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