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當涂縣堅持把“開門教育”和“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結合起來,錨定民生呼應、民生服務等關鍵領域,以點帶面破解治理難題,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效。
“以前種糧食,就是靠天吃飯,還愁銷路”,江心鄉(xiāng)普集村村民王文平說著,把一袋袋小麥搬上貨車,“現(xiàn)在村里有了烘干房,還能直接賣給村里供銷社,心里踏實多了”。今年,普集村黨組織將村民“曬糧難”“賣糧愁”列為年度“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與永祥糧油專業(yè)合作社聯(lián)合籌建倉儲烘干房,總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四臺烘干機每天可烘干200噸小麥,滿倉倉儲容量達6000噸,輻射服務周邊散戶和大戶5000畝土地。
不僅“糧袋子”托穩(wěn)了,新就業(yè)群體的“心窩子”也暖了。姑孰鎮(zhèn)工作人員在走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yè)群體普遍面臨“門難進、車難停、樓難找”問題。針對這些“痛點”,該鎮(zhèn)盤活社區(qū)閑置用房、日間照料中心、悅書房、城市驛站等空間,高效建成15個標準化“暖新驛站”,配備空調、飲水機和40個專屬停車位,有效解決群眾歇腳、充電等難題。
在千頭萬緒的基層實踐中,當涂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一件件“關鍵小事”聽在耳里、烙在心中,舉一反三,積極推動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轉變,不斷提升基層治理實效。
記者 孫恒亮 通訊員 丁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