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四大雅趣,而古琴又為雅趣之首。連云港花果山水簾洞最為醒目的一處石刻,就是明代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高山流水”。王同在海州做官期間曾造福一方百姓而官聲甚佳,作為書法名家,他也在連云港留下很多題刻。循著“高山流水”的古琴聲,讓我們尋訪港城古琴文化印記,追尋古人舊蹤。
知州王同:
高山流水覓知音
花果山和孔望山是連云港市兩個著名景點,山上歷史人文資源豐富,遍布石刻,也保留古琴文化遺存。明朝嘉靖年間,海州知州王同在這兩座山都留下古琴文化印記。
花果山水簾洞是《西游記》中描述的孫悟空的居所,也是游客必到的網(wǎng)紅打卡景點,水簾洞上方大楷“高山流水”石刻為明代嘉靖二十三年王同題刻。《高山流水》是中國十大古琴名曲,傳說為先秦琴家俞伯牙所創(chuàng),后來成為人生知己的代名詞。王同在這一年任海州知州,上任后減稅糧、輕馬價、并里甲、疏河賑濟(jì)、葺學(xué)育才,造福一方百姓,暇時也為花果山、石棚山、白虎山、伊蘆山等地撰書題刻。想當(dāng)年,王知州登臨花果山,看到水簾洞于高山之上瀉玉流光,瀑布擊石之音動人心扉,他可能自然而然想到《高山流水》琴曲之境。
王同還在孔望山留下連云港市目前記載最早的古琴雅集題刻。嘉靖二十四年是王同到海州上任第二年,他在重陽日召集當(dāng)?shù)匚娜?、僚屬夜集于孔望山龍洞吟詩作賦、撫琴舉杯。王同當(dāng)場吟誦:“龍洞良宵月照,黃花滿地秋香。此時此會文彥,一觴一詠情長。矗矗山巖曲抱,潺潺朐海東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憶綢繆?!边@首詩被以小篆題刻于龍洞西側(cè)崖壁,其中“琴尊”二字表示當(dāng)時既彈琴又飲酒。
東海鮑照:
一曲《幽蘭》填空白
國內(nèi)古琴音樂史書以往基本不涉及連云港。當(dāng)代琴家、古琴史家許健(1923—2017)《琴史新編》(2012,中華書局)關(guān)于東海鮑照最有可能為古琴曲《碣石調(diào)·幽蘭》作者的論斷,改寫了連云港在江蘇乃至全國古琴文化史上的地位。
碣石調(diào)指曲調(diào)形式,幽蘭指樂曲內(nèi)容。碣石調(diào)源于相和歌瑟調(diào)曲《隴西行》,這個曲調(diào)因《觀滄?!肥拙洹皷|臨碣石,以觀滄?!倍Q《碣石篇》,也稱《碣石調(diào)》。據(jù)許健推測:《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中以此命名琴歌不止一首,但魏晉以前不稱碣石調(diào),隋唐以后基本不用此名。只有劉宋時期東海鮑照不僅時代最為接近,而且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都比較切合,因而最有可能是他的作品,《幽蘭》即他創(chuàng)作的琴曲歌辭?!队奶m》是目前僅存的古琴文字譜,文字譜是使用文字描述古琴指法的樂譜,比較繁瑣難學(xué)。唐代曹柔發(fā)明減字譜,通過減少古琴指法用字筆畫重新組成新的復(fù)合字,使得琴譜大為簡化易學(xué)。唐代以前古琴文字譜已經(jīng)逐漸失傳,因此《幽蘭》地位獨特。如果許健的推斷成立,那么將改寫連云港人在古琴史上的地位。
鮑照(405—466),東晉義熙元年出生于東???當(dāng)時郡治在今連云港市海州區(qū)南城),因為擅長詩賦、駢文和詩歌而與謝靈運、顏延之齊名為“元嘉三大家”。鮑照有部分詩賦作品歌詠古琴,表達(dá)個人情志。據(jù)《鮑照集注》(2021,鳳凰出版社),賦有兩篇述及古琴,分別為《蕪城賦》“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為蕪城之歌”、《園葵賦》“獨酌南軒,擁琴孤聽。篇章間作,以歌以詠。”另外,他還有16首詩提及古琴。鮑照不僅創(chuàng)作琴曲,還擅長彈琴,其《幽蘭》琴曲可謂代表作。
鮑照之妹鮑令暉也會彈琴,并有兩首詩提及古琴,分別為《擬青青河畔草》“人生誰不別,恨君早從戎。鳴弦慚夜月,紺黛羞春風(fēng)?!薄稊M客從遠(yuǎn)方來》“客從遠(yuǎn)方來,贈我漆鳴琴。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終身執(zhí)此調(diào),歲寒不改心。愿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p>
諸城、梅庵琴派:
血脈源頭在海州
古琴藝術(shù)相繼產(chǎn)生諸城派、金陵派、虞山派、廣陵派、梅庵派等流派。其中,清代嘉慶年間誕生于山東諸城的諸城派創(chuàng)始人王溥長、王雩門、王作楨及梅庵琴派鼻祖王賓魯?shù)热俗婕亟詾楹V荨?/p>
據(jù)張育瑾《山東諸城古琴》、成公亮《從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王燕卿先生和他的弟子徐立蓀》、劉姝彤《諸城派古琴“同源異流”的琴人、琴譜、琴樂研究》、王憲明《諸城拾遺:諸城古琴與相州王氏的淵源》等文記載,王溥長(1807—1886),字既甫,諸城后門口街人,少年隨其父王式鈺到貴州黃平州生活。有一次,王式鈺設(shè)宴待客,見客中有虞山派琴人,就延請至家中傳授長子王壽常、三子王溥長琴藝,3年而成。王溥長返回老家諸城繼續(xù)操琴,與諸城同族、金陵派琴人王雩門切磋甚密,漸次形成諸城琴派。王溥長有《桐蔭山館琴譜》傳世,并將琴藝傳于其子王文楨、王作楨和兩個女兒。王作楨取音清澈圓潤,琴聲清微淡遠(yuǎn),琴藝超越其父。
王露(1878—1921),諸城西史巷人,弱冠學(xué)琴于王作楨,三載而盡通其業(yè),與王雩門、王作楨合稱為“諸城三王”,東渡日本學(xué)習(xí)西洋音樂6年,回國后在濟(jì)南大明湖畔設(shè)德音琴社傳授琴藝,授徒眾多。1919年經(jīng)章太炎推薦到北京大學(xué)教授古樂,兩年后病故。著有《玉鶴軒琴譜》《玉鶴軒琴學(xué)摘要》《中西音樂歸一說》《琴律六十調(diào)及八十四調(diào)》等書,知名弟子有北京張友鶴,濟(jì)南詹澄秋、詹靜秋,費縣王生香等琴家,至今代有傳人。
王雩門(約1807—1877),字冷泉,諸城東南五里王門村人,琴風(fēng)綺麗纏綿,輯有《琴譜正律》《律呂元通》等書,知名弟子有同族后人、梅庵琴派鼻祖王賓魯。
據(jù)張育瑾生前介紹, 王溥長家族是明初由海州云臺山遷諸城,初居諸城城西小店,后又分居數(shù)處。諸城王憲明《諸城王氏家風(fēng)·前言》引清光緒刻本《諸城賈悅王氏族譜》卷首《續(xù)修族譜凡例》家族世系:“舊說遷自海州,寄居?xùn)|萊,再遷居城西小店?!薄度碧脰|海當(dāng)路王氏宗譜》載,諸城王氏家族是當(dāng)路嫡系宗裔。筆者今年7月到當(dāng)路王氏宗祠走訪期間,王氏后人王緒德說,2005年諸城王氏多人到當(dāng)路歸宗祭祖??梢姡Q譽中國近代琴壇、影響深遠(yuǎn)的古琴諸城派及由其衍生出來的梅庵派創(chuàng)始人,祖籍地都在連云港。
板浦許李:
姻親各有古琴緣
清代嘉慶年間海州文人薈萃,古代文人有琴棋書畫之好,許喬林、許桂林及其姐夫《鏡花緣》作者李汝珍這3位最為出名。據(jù)許喬林《弇榆山房詩略·傅繩勛序》:許喬林擔(dān)任平陰縣知縣期間“每簿書之余暇日彈琴嘯歌,以詩酒相娛樂”,由此可知許喬林彈琴。
許桂林在為東海溫泉撰寫《溫泉銘》前所作小序中稱贊知州師亮采保護(hù)東海溫泉,特地說明“桂林未習(xí)于琴,請舍琴而載筆”。因此,許桂林不會彈琴。同時代人安徽休寧籍書畫家汪梅鼎,當(dāng)年應(yīng)邀參編《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為人恬淡率真,好飲酒,善鼓琴,詩、書、畫無一不工,山水畫別開生面,得宋元人神髓,筆意縱逸。許桂林曾為他作題畫詩,寫到古琴。其中描寫古琴的詞《醉太平》,被李汝珍收錄于《李氏音鑒》卷五:“春暖鶯狂,花團(tuán)蝶嚷,云嵐滋味曾嘗,勸君頻舉觥,軟飽醉鄉(xiāng),黑甜睡方,懸琴端按宮商,寧知辛苦忙。”
清代海州文人通過詩歌、小說等文學(xué)作品以及繪畫從另一個視角記錄海州古琴文化,比較典型的當(dāng)數(shù)李汝珍創(chuàng)作于板浦的小說《鏡花緣》?!剁R花緣》琴棋書畫、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部分章節(jié)談到古琴。李汝珍在《鏡花緣》第72回“古桐臺五美撫瑤琴,白蒁亭八女寫春扇”、第73回“看圍棋姚姝談弈譜,觀馬吊孟女講牌經(jīng)”分別描寫了紫芝、井堯春、呂堯蓂、田舜英、素云等女子在古桐臺講古琴歷史,合奏《平沙落雁》,交流古琴指法,說明李汝珍同樣比較熟悉古琴,也間接反映清代女子對古琴藝術(shù)的熱愛與理解。但從古琴演奏技藝角度看,《鏡花緣》這兩處古琴描寫基本處于入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