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鐵板飯多年不漲價感動學生
愛吃是有基因的,中文系教授創(chuàng)立名菜
編者按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美食底蘊不容小覷,自古南京人就把“吃”當做一件雅事和樂事。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了眾多南京美食;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胡小石教授嘗遍金陵美食甚不過癮,還給“六華春”等餐館題寫招牌;現(xiàn)如今,南京依然還有數(shù)不清的老字號餐館,大三元、綠柳居、四鶴春……□見習記者 翟羽
近日,《新周刊》在其公眾號上推出了“中國好吃大學排行榜”,南大食堂位列榜單。此前,南大招辦的微信公眾號有一篇專門介紹仙林校區(qū)各大食堂的精品菜的文章,可見,“吃”在南大人心中有多重要。南大哲學系畢業(yè)生謝欣怡向我們推薦了六食堂的鐵板飯、十食堂的烤肉飯和鐵板飯、四食堂的米線。剛剛過完115周年校慶,放眼望去食堂里都是校慶文化衫,洋溢著青春氣息。
最感動
七年不曾漲價的六食堂鐵板飯
如果你不知道食堂里哪道菜最受歡迎,你只要看哪個窗口前排隊人最多,跟著排隊就行了。這個方法適只適合高校,畢竟這里不會出現(xiàn)專業(yè)“排隊黨”。循著推薦人的路線,記者先去了六食堂點了一份鐵板飯。
只見廚師把平底鍋一字排開,一勺油平分各鍋,緊接著磕開雞蛋,加兩勺煮好的魚香肉絲、紅燒雞柳或者番茄炒雞蛋,最后再淋上獨家秘制的紅色湯汁,一道鐵板飯就成了。鐵板飯窗口的大廚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一個鐵板飯只需20秒。價格也很公正,從4.5元到6元不等,如果需要自己任意搭配兩份下飯的菜,需要6.5元。謝欣怡說,這個窗口七年來都沒有漲過價,“平價、良心、量足”。
再去四食堂,看到有個窗口排隊人最多,記者估摸著就是骨湯燙粉。記者點了一份肉絲粉絲,湯色醇厚,香氣撲鼻。如果你想嘗嘗這牛骨熬出來的燙,有多鮮,最好不要放醋和辣椒油,骨頭湯的味道極意被覆蓋。該窗口廚師介紹,“一些點了鴨血粉絲的同學,都要到我們這兒來換湯底。”
一位外來食客模樣的人端著鴨血粉絲來著加調(diào)料,廚師阿姨大聲說道:“在哪個窗口點的(菜),在那個窗口加料,我們各個窗口獨立核算成本的。”不過,食堂阿姨只是把“規(guī)矩”告訴了這位食客,并沒有阻止她。
最有趣
中文系教授還是個可愛的吃貨
這幾年,話劇《蔣公的面子》是南京文藝市場的常青樹,每月都會在江南劇院上演。故事講得是,1943年出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蔣介石請中文系三位教授共進年夜飯,夏小山拒絕給蔣面子,時任道是戲中的中立派,只對美食感興趣,卞從周內(nèi)心想去,可被兩位教授同僚喝斥是諂媚之舉,為了面子,就擺出不赴宴的姿態(tài)。
該劇的編劇溫方伊曾說,戲中這位專注學問,好美食而不問政治的夏小山是有原型的,就是原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小石。很多人聽過胡先生,因為胡先生寫得一手好板書,以至于學生不忍心擦。南京師范大學退休教授常國武曾經(jīng)選修過胡小石的“中國文學史”等課程,在接受金陵晚報社《大師》編寫組采訪時,說:“只恨當時沒有相機將它們(板書)拍攝下來。”
雖然文藝創(chuàng)作和歷史是兩碼事,但戲中“夏小山”鐘情于“火腿燒豆腐”倒是有依據(jù)的,胡先生確實是一位美食家。授課之余,常邀學生在南京城內(nèi)的幾個老字號菜館品嘗佳肴。胡小石的女兒胡令暉在《回憶我的父親——胡小石》 中說:“飲食界有的老廚師至今還記得父親。當今八十八歲的廚王胡長令最近還在菜譜書上找到我父親解放前自己所創(chuàng)的一道菜的記載——胡先生豆腐。”此外,據(jù)說馬祥興四大名菜之一的“美人肝”也是他取的名字。“六華春”、“永和園”等餐館的招牌,也是由胡小石題寫。
書法家邵希平曾回憶說:“課余時,胡老師會端著茶杯吃幾塊餅干??次覀凁挘袝r候也會和我們分而食之。”
以“貴、丑、少”聞名的中國第九大菜系——高校食堂菜,在南京這片土地上變成了“便宜、好看、量多”。南大六食堂的鐵板飯、南航的航空主題餐廳、南廣三食堂的盤餐……都是畢業(yè)生津津樂道的美食記憶。今起,我們推出“向往的食堂”系列報道,邀請您成為我們的美食推薦人,講述您與大學食堂的故事。參與方式:關(guān)注金陵晚報同名官方微信,留言:#向往的食堂#+高校校名,同時請詳細說明推薦理由,并留下聯(lián)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