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13日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940周年誕辰。李清照的一生,從北方到南方,前半生光彩照人,后半生顛沛流離,最終孤苦終老于浙江。江蘇南京是李清照生命中的重要一站,她也在南京留下了多首千古流傳的佳作。
李清照第一次來到南京,是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此前一年,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已經來到南京,出任江寧知府。趙明誠本來擔任淄川留守。建炎元年(1127年),趙明誠的母親在江寧(南京)去世,趙明誠南下奔喪,于同年七月?lián)谓瓕幹娼瓥|經制副使,而李清照暫時留在山東青州家中。
也是在1127年,金兵大舉入侵,“靖康之變”發(fā)生,北宋滅亡,北方局勢越來越緊張。李清照整理遴選了和丈夫共同收藏的書畫、古籍、金石文物,“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jiān)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李清照押送著十五車的書籍器物,一路輾轉,乘船入海,再由??谌牖春樱洺?淮安),過長江,抵達鎮(zhèn)江。第二年,李清照平安抵達南京,與丈夫趙明誠會合。令人遺憾的是,在鎮(zhèn)江時李清照遇到盜賊,所攜部分書畫文物丟失。
“抵達南京后,李清照和趙明誠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寧的時光,李清照除了和丈夫一起整理書帖,研究金石以外,還經常游覽金陵勝跡?!蹦暇┪氖穼<覈乐薪榻B,南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有云:“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泵康较卵┨?,李清照都會穿著蓑衣,披著斗笠,登上南京城墻,欣賞千里江山,萬里雪飄,在銀裝素裹的世界里尋找寫詩的靈感。
南京是六朝故都,六朝政權面對北方強敵,長期偏居南方一隅,這段歷史觸動李清照的心弦。她想到,南渡以來,上至朝廷君臣,下至高門大戶,人人逃竄,不思抵抗,心中不禁憤懣不平。
史料記載,李清照在南京寫有兩首失題詩,其中一首有名句曰,“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諷刺南渡的袞袞諸公到了江南的吳江(吳淞江,即蘇州河)都嫌冷,如果到了北方的易水會更加覺得寒冷吧。話外之音是,怎么能指望這些怯懦無能之輩去收復北方故土呢。另一首有名句“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則是慨嘆南渡群臣不思進取,茍且偷安,沒有王導、劉琨那樣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
建炎三年(1129年),因為南京城里發(fā)生兵變,知府趙明誠被罷官。夫婦倆離開南京,順水路前往蕪湖,在途經南京遠郊的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想起,這里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烏江》詩由此誕生。此詩是李清照為數(shù)不多的豪放詩作,她贊美項羽的高貴品格,抒發(fā)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
在抵達安徽池州后不久,趙明誠又接到朝廷調令,擔任湖州知州。他再次前往南京,準備赴湖州上任。途中,趙明誠不幸染疾,他拖著病體到了南京后就臥床不起,病情日益沉重。李清照聞訊后,立刻趕往南京。同年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在南京病故,終年49歲。李清照悲痛欲絕,她寫下感人至深的祭文,有“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句,自比為失去丈夫的孟姜女(杞婦)。她還留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聲聲慢》,泣訴和愛人永別的悲痛心情: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據(jù)研究者考證,李清照在南京期間的佳作,還有一首《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是這首詞的名句,細讀這首《臨江仙》,人們能夠感受到在經歷一系列家國之變后,這位女詞人的藝術風格已經從早期的清新婉約轉變?yōu)槌劣舯瘣恚@一風格也始終貫穿了她此后的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