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楊銳冰 通 訊 員 江 榮
高吉康今年11歲,身高只有1.2米。8歲那年,他患上顱咽管瘤,腫瘤壓迫視神經導致左眼失明,從此他只能右眼看世界。經過兩次開顱手術,高吉康慢慢恢復了開朗活潑的性格。今年的平安夜,他突然陷入昏迷,住進重癥監(jiān)護室。昨天下午,醫(yī)生向家屬下達了病危通知書。一向堅強的吉康母親流淚了,一直關心吉康的班主任心急如焚。昨天,班主任董美發(fā)出捐款倡議書:生命如此可貴,有愛心就有溫暖,即便生的希望渺茫,我們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挽救這個小生命!
最美的時光
他卻突然昏迷不醒
11歲,正是一個孩子最美好的時光。這個年齡,本該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在許多孩子過平安夜時,高吉康因為突然昏迷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
母親趙紅芹說,12月23日孩子還好好的。“周一放學回到家,寶寶(母親對吉康的愛稱)還向我要了10元錢,說要參加第二天的平安夜晚會。”
當天晚上,吉康喝完稀飯后全部吐了出來。母親見孩子不舒服,便讓他早點上床休息,第二天早起做作業(yè)。
“昨天清晨5點,我叫寶寶起床寫作業(yè),寶寶就嗯了幾聲,很不情愿起來。”趙紅芹感到有點不對勁,“寶寶很聽話懂事,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春夏秋冬從不睡懶覺。”趙紅芹試著把孩子抱起來,發(fā)現吉康連站都站不住。“孩子爸,寶寶不對勁了,趕緊送醫(yī)院!”吉康的父親聽了抱起吉康就朝醫(yī)院跑。
醫(yī)生為吉康拍了CT檢查,立即安排他住院。“那時孩子已經神智不清了,捏耳垂都沒任何反應。”醫(yī)生說。
堅強的少年
曾做過兩次開顱手術
母親的擔憂,與吉康兩年前做的那次大手術有關。
2011年春節(jié)剛過,吉康左眼視力急劇下降。母親帶他去醫(yī)院看病,被查出患有顱咽管瘤。顱咽管瘤是發(fā)生于顱咽管殘余上皮細胞的一種腫瘤,它會引起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內分泌功能障礙等癥狀,需要進行開顱手術切除。
當年2月23日,吉康在山東腫瘤醫(yī)院接受了第一次開顱手術。手術并不成功,沒能取出腫瘤。當年9月,吉康在北京天壇醫(yī)院接受了第二次開顱手術,成功取出了腫瘤。
雖然術后每半年都要做一次核磁共振,每個月都要抽血化驗防止復發(fā),但一家人仍為手術的成功感到高興。
那一年的秋天,一直在外地打工的趙紅芹夫婦,帶著吉康回到了吉康父親的家鄉(xiāng)連云港,吉康被父母送到幸福路小學就讀3年級。
1.2米的個頭
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吉康的學習成績十分優(yōu)秀,曾考過班級第一名。上課時他也很踴躍,和正常孩子沒什么兩樣。”班主任董美說,吉康上學后好長一段時間,老師都沒發(fā)現他左眼失明。
在幸福路小學就讀的兩年多時間里,吉康兩次被評為班級三好學生;在去年舉辦的第24屆金鑰匙科技比賽中,他獲得了新浦區(qū)個人一等獎。就在這次患病前不久,他剛剛被評選上新浦區(qū)最美少年。
在校勤學上進,在家懂事體貼的孩子,不僅讓家人疼愛,也讓老師心疼。“吉康的個頭不高,只有1.2米??葱⌒€子的他,每天背著大書包上學,很讓人心疼!”班主任董美道出心里話。
“因為腦中長過瘤壓迫神經,寶寶的個頭從8歲那年一直沒長高。今年春節(jié),我們原打算帶寶寶去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檢查身體,如果指標合格,就可以打生長激素了。”突如其來的病魔,讓趙紅芹的美好期望落了空。
與病魔抗爭
班主任發(fā)出捐款倡議
12月24日早上7點多住院,到晚上7點多,吉康發(fā)作了3次癲癇。“醫(yī)生進行了相應的治療,但到了晚上8點多,我發(fā)現寶寶又不對勁了,一個勁兒向外呼氣,半天才吸一口氣。”醫(yī)生來查看后,讓家人做好心理準備。
當天晚上,吉康的心率從120多一下子降到了60多,然后猛地一下停止了心跳。“醫(yī)生全力搶救了半個多小時,孩子終于恢復了心跳,但仍昏迷不醒,全身因為缺氧都發(fā)紫了。”讓趙紅芹更加難受的是,醫(yī)生說孩子再停止一次心跳,很可能就沒命了。
吉康被轉到了兒科的重癥監(jiān)護室,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醫(yī)生排除了腦膜炎、腫瘤復發(fā)等可能性,“有可能是上次開顱手術的并發(fā)癥,還需要進一步確診。”
兩年前的那兩次開顱手術,幾乎花光了吉康家中所有的積蓄。“寶寶病情很重,住進重癥監(jiān)護室后的開銷也很大。無論怎樣,我都希望寶寶能盡快醒過來。”說這話時,趙紅芹紅了眼眶,吉康的父親在一旁眉頭緊鎖。
吉康的班主任董美發(fā)出了捐款倡議:我們呼吁社會的力量,為這個懂事、可愛的孩子贏取與生命賽跑的時間。”
董美期待的畫面很簡單,也很溫暖:“想再看到吉康背著大大的書包來上學,笑瞇瞇地看著我們……”